提到长城汽车,你可能会想到漫山遍野的坦克300,会想到中国自主SUV品牌的销量榜单,会想到那个雷厉风行的创始人魏建军。作为发迹于河北保定,坚守在河北保定的国产自主品牌排头兵,长城汽车的成长路径相比其他品牌更有特立独行的感觉。在没有天生的产业聚集的情况下,长城不仅做到了行业前列,也成为百姓公认的SUV首选品牌。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不论是承载全家的SUV车型还是出征荒野的硬派越野车,安全都是最重要的话题。如何在安全领域打造国产故事,守护每一位用户的安全?“特立独行”的长城同样做出了“小众”选择——花五个亿打造亚洲最大的安全碰撞试验室。在央视节目《遇见不一样》中,魏建军向我们讲述了长城汽车的安全性能成长史。
从“生命第一”到“亚洲最大”
35年前,魏建军接手了当时还叫长城工业公司的长城汽车,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汽车生涯。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汽车工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将长城带到了世界汽车的舞台上。从时间的跨度来讲,魏建军最懂汽车,也深爱汽车。
从当年“用锤子敲出汽车”再到现在的全自动一体冲压流水线,魏建军深知汽车安全在当下对消费者的重要意义,老汽车人的责任感也督促他要为消费者负责,为中国汽车负责。至此,“生命第一,安全至上”就成了长城对产品的第一定义。2008年,长城建起了中国车企第一个碰撞试验室,而这个亚洲最大的安全碰撞试验室,则是这一价值观下的最新实践。
据了解,该试验室于2021年开始规划,总投资达5亿元,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安全试验室。试验室采用五区八轨设计,设有中央碰撞区、新能源独立专区、静态拍摄室等功能区域,可实现多角度、多场景碰撞测试。而这个试验室的首次公开亮相就用一次公开的高山MPV碰撞测试,向人们展示了长城对质量的自信以及对安全的追求。试验表明,高山的车内气囊正常展开、车门正常打开、A柱和门槛等受力部位状态良好,为乘员舱提供了周全的防护作用。
守住寂寞才能成就长期主义
2025年的乘用车市场已是红海,对于其他品牌非常重视的“销量”和“流量”,“诚信”、“安全”、“公平”反而是魏建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在他看来,汽车品牌发展要有底线原则:“不做打兴奋剂的运动员”,聚焦安全与技术,而非短期流量竞争。在车辆安全性方面,测试周期宁可延长三个月,也不降低标准。而在市场方面,恶性价格战所带来的“营收不盈利”现象在长城看来同样危机四伏,短期或许能解决资金问题,长期却极有可能损伤品牌活力,也会让消费者的体验打折扣。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长城汽车选择再次“另辟蹊径”,严抓生产流程,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安全方面坚持拒绝降本的同时还加大了对于主动安全研发的投入。2024年,长城推出的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 Ultra,能成功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实现无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覆盖。
2024年的业绩报告也显示,2024年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24亿元到13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53.78亿元到59.78亿元,同比增加76.60%到85.14%,财务状况表现相当良好,长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降价一样可以活下来”。
“用力过猛”是必经之路
谈及这一安全碰撞试验室的规格,除去现有的高标准、大投入之外,魏建军的表述往往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这个试验室是自己规划,自己设计的这些功能。包括设备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生产的,它可以满足全球的基于未来智驾智能和新能源未来十年的测试需求。”在单一领域做出如此大的投入,长城的帐能算明白吗?
在魏建军看来,过度投入不是浪费,是更加长远的投入。纵使国内外有大量的可商业租用的研发设施和供应商可以用于“降本”,但安全不是口号,是对每一个家庭的承诺,试验得来的数据和设计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对安全设计的迭代产生持续的作用。
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长城汽车对车辆安全性投入的研发金额不论是从绝对数额还是利润占比上都位居行业前列。基于这样的土壤,长城为消费者带来了双预紧限力安全带+6秒保压侧气帘的被动配置、潜艇级高强度钢加持的车辆结构、行业创新的A柱设计,它们都在默默保护着每一位消费者,规避“万分之一”危险的发生。
这样的默默守护已经在得到回报:从VV7跌下数十米高架车内乘员仅受轻伤,到哈弗大狗高速受到重卡撞击车内乘员毫发无损,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在证明“用力过猛”很必要,而且值得。
敬畏生命,牢记责任,守住底线,追求公平。从魏建军的描述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和平时不太一样的长城。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能够如此做到“守正出奇”的汽车品牌已然不多。就像当年那一则“长城汽车能挺过明年吗?”的问话一样,长城人和长城车仍是喧嚣中的一份“清醒剂”,让我们重新思考车和人的关系,重新考量汽车本身对个人、对行业、对国家的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