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

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有驾

作者:夜郎西

2025年春夏之交,小米汽车遭遇的信任危机犹如一场暴雨,冲刷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中的深层积弊。

当数百名车主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虚标发起集体诉讼,当雷军坦言“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刻”。这场危机已超越企业个案。

随着 L4 级自动驾驶加速落地及工信部新规出台,小米事件暴露的参数营销与技术落地脱节问题,成为行业从 “流量竞争” 转向 “价值深耕” 的转型阵痛写照。

01

参数叙事的崩塌

小米SU7Ultra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此次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事情起因是有博主通过实验发现,用鼓风机对着小米SU7 Ultra的“挖孔”前盖猛吹,但放在开孔上的纸巾纹丝不动。此外还有车主拆解前机盖发现,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并没有链接刹车通风系统。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团队早在2024年12月就建议取消该选装项,却因营销部门坚持“保留高端形象符号”而保留。

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有驾

这种将手机行业“参数内卷”移植到汽车领域的策略,或暴露出对汽车工程复杂性的认知偏差——碳纤维前舱盖实际减重仅1.3公斤,每克成本高达32元,远超实际价值,而宣传中的性能提升却几乎为零。

用户维权行动迅速升级为法律博弈。

超 300 名车主组建退车群,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发起集体诉讼,要求 “退一赔三”。

尽管小米推出改配铝制前舱盖和 2 万积分补偿方案,但车主指出 “2000 元补偿与 4.2 万元选装费差距悬殊”,更强调 “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承诺的崩塌”。

法律界人士分析,若虚假宣传成立,小米可能面临最高广告费用五倍的罚款,并需承担 “退一赔三” 责任。

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有驾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汽车作为高风险消费品与手机作为快速迭代电子产品的属性冲突——当参数成为营销武器,用户为“赛道情怀”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技术承诺的信任。

02

人机协同的困境

329日SU7高速爆燃事故成为转折点。

事故中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驾驶员紧急接管后仍发生碰撞,三名年轻女性遇难。

家属质疑“车门无法打开”“自燃原因不明”,舆论瞬间将雷军推入漩涡。

次日小米股价暴跌3.2%,市值蒸发200亿港元,#雷军沉默#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这种设计缺陷直接导致驾驶员无法完成避险操作,最终以97km/h时速撞上水泥桩。更致命的是,碰撞后车门锁死与电池爆燃的双重失效使逃生通道完全阻断,即便气囊触发解锁指令,12V电路中断仍导致机械拉手无法操作。

事故引发的连锁反应震动行业。

工信部紧急叫停“自动驾驶”宣传,小米将智驾文案改为“辅助驾驶”,原定4月的技术发布会无限期推迟。

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有驾

5月10日雷军罕见公开示弱:“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间”,并透露因情绪低落暂停所有出差和社交媒体互动。这一表态虽被部分网友解读为“避免激化矛盾”,却也引发“逃避责任”的质疑。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4月小米股价暴跌超20%,市值蒸发逾3000亿元,尽管5月有所回升,但较3月历史高位仍缩水不少。

中国汽车质量网最新榜单显示,小米SU7在29款纯电车型中排名垫底,部分投诉涉及充电口烧蚀、交付延迟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品控的担忧。

这场危机揭示出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问题:当算法接管部分驾驶权,如何在技术可靠性与用户责任之间划定边界?

03

从参数竞赛到价值共生的转型

SU7Ultra的退订风波直接冲击市场信心。

原计划2025年交付30万辆的目标恐难实现,而竞品如特斯拉ModelY降价抢占市场,华为问界系列加速围剿,小米的性价比优势被大幅削弱。

更严峻的是,小米汽车的质量争议已波及手机业务——尽管2025年一季度手机市占率回升至19%,但投资者担忧“品牌信任度下滑将反噬生态链”。

行业对比凸显危机深度。

同期比亚迪、蔚来等车企股价逆市上涨,而小米市值蒸发幅度远超新能源汽车板块均值。

机构投资者开始减持,有机构在研报中警告:“小米汽车若无法在6个月内解决信任危机,其估值体系将面临重构”。

近期,工信部新规要求智能驾驶功能需通过9项补充检测,每辆车改造成本随之增加,这对本就承压的小米汽车利润构成重击。

此外,小米SU7的800V碳化硅电控系统本土化率仍待提高,关键部件依赖英飞凌供货,供应链协同断层问题进一步暴露。

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有驾

面对危机,小米正采取多维度应对措施。

小米工厂量产的防弹电池采用四层复合结构,穿刺后30分钟内无明火,较传统电池安全性提升不少。

该技术通过聚脲材料实现耐撕裂性能提升、耐穿刺性能提升,且成本可控。

海外市场方面,消息称右舵版SU7已在泰国完成路测,计划2025年Q3进入东南亚市场,试图复制手机业务的“全球化突围”策略。

但更关键的是重建信任:法律专家建议设立“用户权益委员会”,重大功能变更需经车主投票,并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宣传真实性。

行业分析师则指出,服务竞争或成破局关键——当硬件趋同,用户更看重问题发生后的响应速度与解决诚意。

04

技术伦理的觉醒

小米汽车的危机折射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问题。

阿维塔12因风阻系数宣传争议,被迫删除官方信息中相关描述;特斯拉曾因 “刹车门” 事件公开行车数据,成功挽回部分用户信任。

这些案例揭示出参数营销的普遍性风险 —— 当车企过度依赖 “概念包装”,而忽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时,信任崩塌往往不可避免。

在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创新的终点不应是参数竞赛,而是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的温度。

小米汽车的45天生死劫-有驾

而这场危机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次必要的“去泡沫化”过程。

当流量红利消退,用户对品牌的评判标准终将回归到产品力与诚信。

小米若能从“制造话题”转向“制造价值”,或许能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汽车不是手机,一次故障可能是一条人命。敬畏之心,才是创新的底线。”

在汽车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技术激进主义必须让位于对用户的敬畏——这不仅是小米的生存之道,更是整个行业驶向未来的通行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