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骑过25km-h你就懂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给法拉利装了个幼儿园接送速度的限速器,憋屈到想捶方向盘。旁边骑三轮的大爷“嗖”一

真骑过25km/h你就懂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给法拉利装了个幼儿园接送速度的限速器,憋屈到想捶方向盘。旁边骑三轮的大爷嗖一下超你,送外卖小哥的眼神里全是同情,那滋味,谁懂?

有人在网上留言说,宁可每天多走几步路,也不想再忍受这种龟速了,因为走路起码还能锻炼身体,不至于这么窝火。底下瞬间就炸了,全是共鸣。有人甚至算了笔账,同样的通勤距离,骑25公里的车比35公里的要多花近一倍的时间,一年下来,累积浪费掉的时间,差不多等于凭空少了十几天寿命。

这事儿得从2019年那个新国标说起。当时大家觉得挺好,安全第一嘛,25km/h听着好像也不算太慢。结果真上了路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尤其是早高峰,8公里的路,以前二十分钟,现在得晃悠四十多分钟,最要命的是,非机动车道上,连共享单车都敢来别你一下。这就像全世界都在正常呼吸,唯独你被捂住了鼻子。

规定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于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市场就这么火起来了。破解限速器、换大功率电机、拆掉脚蹬子,各种改装手段层出不穷。这些质量参差不齐的野路子车在街上跑,电池说炸就炸,那可比超速本身危险多了,简直就是一颗颗移动的定时炸弹。你说这局面,是不是比单纯的速度问题更让人头疼?

真骑过25km-h你就懂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给法拉利装了个幼儿园接送速度的限速器,憋屈到想捶方向盘。旁边骑三轮的大爷“嗖”一-有驾

终于,2024年3月的两会,有人站出来说话了。不是一两个代表,而是一群人,集体把这个问题摆到了台面上。提案的核心就一个意思:25太慢了,得给普通人的通勤留条活路。他们建议把限速提到35km/h甚至40km/h,电机功率也从400W放宽到800W,整车55公斤的限制也该松松了,不然装个像样点的电池都不够用。

专家的方案其实考虑得挺周全,不是简单地放开限速就完事。他们设计了一整套管理体系:速度卡在30到40公里/小时之间,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驾照不用考摩托车那么复杂的,但得上个简单的交规学习班,至少得懂红绿灯;牌照必须有,而且要用不同颜色跟现在的电动自行车区分开;路权也说清楚,主要走非机动车道,没条件的地方,允许你在机动车道最右侧低速行驶。

你看,这才叫解决问题的态度。从技术标准到管理模式,全链条地去设计,既满足了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又没让安全失控,还能把那几千万辆在灰色地带游走的车拉回到正规军里来。这不比现在这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强得多吗?

真骑过25km-h你就懂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给法拉利装了个幼儿园接送速度的限速器,憋屈到想捶方向盘。旁边骑三轮的大爷“嗖”一-有驾

到了5月底6月初,央视财经、新华网这些主流媒体也开始集中报道这事儿,舆论彻底被点燃。说白了,就是城市越铺越大,大家通勤距离越来越长,5到15公里都算正常,25km/h的效率实在太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可你要让所有人都去考摩托驾照买电摩,那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又太高了。

所以,那个介于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第三种选择,就成了最大的盼头。这逻辑其实通透得很,只不过现在还卡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没给个准信儿。提案已经交上去了,大家都在等着,看什么时候能有个征求意见稿出来。

或许快了,或许还得再等等,但至少,方向总算有了。

真骑过25km-h你就懂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给法拉利装了个幼儿园接送速度的限速器,憋屈到想捶方向盘。旁边骑三轮的大爷“嗖”一-有驾

受够了龟速的日子,想骑得像个正常人一样,这要求真的过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