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着雨,空气混杂着路边烧烤和老旧轮胎的气味。我站在网约车送客区,目睹一位司机师傅两次揉了揉脸颊——大概是刚看到平台推送的降抽成公告。他的手机上,蓝色头像的应用里弹出一行公告:“抽成下调,司机收入保障。”旁边几位同行在讨论,声音不高,却能听到那些带着疑问和希望的破碎词句:“真的假的?”“会不会又是搞个平均?”“本来以为多干一笔是一笔,现在说涨了,细算还是那点儿,白高兴。”
如果把自己代入这位司机,你也许同样在问:27%和22.5%,到底谁在兴奋?又是谁在默默地扣着账本,想着还有多少玄机?
最近,滴滴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等平台集体宣布降低抽成比例,最高抽成从原来的近30%下调至27%甚至22.5%,仿佛是在夏季火锅店里放了一勺冰激凌。滴滴说:“扩大就业容量,稳定收入,持续降抽成。”曹操出行则自夸,把红利分享给“司机伙伴”。甚至高德打车也组团降抽成,号称联动80多家平台,顺便把信息服务费上限至9%,摆出了一副“全行业都要让利司机”的姿态。
这些公告,乍看和“年终大促、全体涨薪”并没什么不同。可如果长年在行业浸泡,听到降抽成的消息,反而会警觉起来——什么事让平台同时低头?是司机太难了,还是平台自身来了点不太好消化的新味道?
出来做网约车,平台本来就是中间人,抽点合理。但这行业的“合理”,一直是个很有弹性的概念。从平台算法到抽成,谁都不是傻子:定价权在平台手里,定价规则也跟高数教材一样玄妙。普通人拿到账单,只能看见一个模糊数字,至于这一笔里的算法调味包,多数司机和乘客都说不清。
交通运输部的“30%抽成红线”,过去两年似乎起到了一点平衡作用。但这些正正经经的公告背后,还是有不少谜题。抽成怎么算,是单笔还是总账?特殊订单(比如调度单、奖励单)算不算?平台只降某一类订单的比例,平台公告写得漂亮,司机实际到手的钱却可能没涨多少。
还有一件有趣又有点讽刺的事:订单转卖。去年“不授权订单转卖”问题曝光的时候,司机和乘客都懵了——明明你下单用滴滴,结果电话是美团司机打来的。平台之间打包转卖订单,抽成层层加码,司机到手的最后一分钱,不算平台“让利”,倒像是剥了好几层皮才漏下来的。阴阳账单,佣金高出30%不说,有的甚至能摸到50%的天花板。你以为系统背后是个算法精灵,其实是一帮会算帐的“会计”。
降抽成真的能改善司机收入吗?
从数据看,抽成比例下降,对单笔订单有正向影响。可行业规则里藏着不少灰色地带,平台的盈利不是只靠抽成,还包括信息费、广告、合作补贴等一系列“隐性收入”。降抽成这个动作,更多像是监管合影里的标配动作——大家都举手说“我做到了”,至于司机的实际感受,不是挂在新闻头条上的内容。
说到这,不得不佩服平台的抽成设计师,大概都有点会计加心理学双学位。抽成降了,订单奖励涨了还是降了?司机跑的活多了还是少了?平台是不是又推新规则来平衡抽成降带来的“损失”?这些,才是司机们心里那盘没端上桌的菜。
再往深里说,行业专家提了几个关键点——第一,抽成统计范围不明,容易被“平均”稀释;第二,订单转卖后的收益到底算谁的,司机和乘客都难说是“受益者”;第三,也是最实际的,真的该关注司机的小时收入与劳动时长。抽成再低,司机跑得再久,劳动底线没法保障的话,这场所谓“让利”的游戏,也不过是平台收割后的剩饭。
当然,平台有自己的生存逻辑。要养技术,要做安全,要搞营销,大环境不允平台全靠情怀活着。只是“让利”变成行业统一口号,反而容易引发一丝职业性警觉——搅局者突然安静,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都在等下一波流动性冰箱降温。毕竟,抽成说是为了司机利益,平台自身的盈利预期,永远是算这道题里的优先项。司机那边,多一分希望,多一分担忧;平台那边,多一分压力,多一分转向。
行业里有句老话:算法不可破,规则随时修。司机们只能在每一次平台动手脚的时候,靠自己多学一点、多问一句,活得像个侦探。
就像那个下雨天,司机师傅盯着手机上的公告,既有点期待又不敢太激动。我那一刻想,如果平台真的能透明点,哪怕把每一笔抽成和各项附加费都向司机客观公示,或许大家赚得不多但能少点焦虑。至于消费者,平台抽成降了,司机要不要降价多跑单?出行体验会不会好一点?没人能拿出算盘一次算清。
最后,行业降抽成,究竟谁真正受益?如果你是司机,会更安心,还是依然觉得是“数字游戏”?如果你是平台,又会如何继续兼顾盈利与稳定生态?开放,这才是网约车最迷人的场。毕竟,三十而立,抽成之下,一切还有变数。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