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车企都在“放慢脚步”,但真的是放弃了吗?】
哎呀,说实话啊,这两年我一直在关注汽车圈的动向,真是觉得事情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你知道吗,很多人一看到“奔驰、福特、苹果”这些大牌,马上就开始说“哎呀,国外都不玩新能源了”,觉得他们在“放弃”了,结果一抬头一看,街上绿牌车越来越多,尤其是比亚迪半年就卖了两百多万辆,哇塞,这不是挺“潮”、“有范儿”的嘛!
我觉得啊,这里面的玄机其实很深。其实,所谓“放弃新能源”这事,更多像是被一些零碎的新闻片段带偏了,没搞明白背后真正的逻辑。
我看了一份国际能源署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里面说啊,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会突破1700万辆,占比第一次超过了20%,这个数字我觉得特别厉害。特别是中国市场,已经卖出了1100多万辆,几乎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真是全球动力的“中坚力量”。
就算是被说“欧洲市场停滞”,其实也没掉多少份额,还是保持在20%左右。你说那些被传“放弃”的车企,更有趣了,比如大众,明明说要砸600亿搞内燃机,可是我查了它们早就规划了1200亿投向电动化,简直是“投资翻倍”。
奔驰也没闲着,光是电动化的投入就花了几百亿欧元,转型的目标从未变过,真心觉得这些大牌其实都在“慢慢调节节奏”,不是“全盘放弃”。这让我觉得,外界的传闻多半是碎片新闻拼凑出来的“八卦”罢了。
其实啊,国外的车企其实也不是真的要“抛弃”新能源,只是在调整策略。你知道吗,2024年宁波口岸出口的新能源车就有6.7万辆,大部分都销往了欧美市场。你说,既然他们没有放弃,为什么还要把重心放在燃油车上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难以忽视的“经”。
【这三本难念的经,才是真相!】
第一本,是政策的“突然变脸”。你还记得欧盟原本说2025年要禁止燃油车,到后来突然把这个禁令推迟到了2040年,还特意给合成燃料留了口子。你想想,保时捷就马上砸了8亿欧元,研发所谓的“燃料车”。他们显然是早有准备,知道政策会变。
这就像你平时打算买房,结果房价涨得你都懵了,政策一变,大家都得重新规划。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2024年9月,直接取消了7500美元的新能源补贴,反而给新能源车涨了注册费,普通消费者根本享受不到福利,反而“吃了闭门羹”。
他们的逻辑就是,补贴只留给高端车,普通人根本“用不到”。这跟咱们国内的情况就不一样,咱们限牌城市绿牌直接送,补贴全都花在充电桩和关键技术上,政策一直“稳如老狗”。
你会觉得,这种“政策突然变脸”让车企有点“摸不着头脑”,成本一下子就飙升,利润变得很难。
第二本经,超级扎心——成本太高,盈利太难。你知道吗,福特去年在电动化上的亏损已经达到47亿,2024年第二季度又亏了10亿,真是“烧钱如流水”。你说,电动车投资那么大,建新工厂、培养电池、电控技术的人才,这笔钱至少得几年才能回本。
可燃油车还在赚大钱呢,大众去年燃油车利润超200亿,奔驰的燃油车占比还高达70%。所以啊,谁都知道,要转新能源,得先“扛”得住这笔钱,先把能赚的业务保住。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短期内谁都不愿“赔钱”。
而且,很多车企都在“度日如年”,拼命追求利润,新能源只能“暂时放一放”。这个现实让人挺无奈的。
第三本经,最麻烦的就是基建和技术问题。你想啊,欧洲充电桩的缺口高达60%,高速公路上找个充电桩比中彩票还难,电网负荷也不行,想装快充都装不了,真是“尴尬”。技术上也卡壳,固态电池喊了好几年,到现在还没有正式量产。
反观中国,充电桩占了全球70%,高速服务区全覆盖,800V高压快充的车都满街跑了,差距一目了然。你说,要是在欧洲,充电不便,电池技术还不成熟,谁敢大规模推广新能源?人家还在“试探阶段”呢。
【为什么我们还能坚持?这背后藏着三大账!】
说到底,咱们中国坚持的原因,绝不是冲动,而是算好了“长远账”。你知道吗,我们的能源安全、产业升级和市场潜力,这三本大账,支撑着我们“拼命”搞新能源。
第一本,是能源安全账。你也知道,咱们70%的石油都得靠进口,油价一涨,咱们的出行成本、运输成本就跟着涨,国家话语权其实很有限。而我们这几年努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比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越来越大。
你想啊,新能源车烧的电,基本可以自己“搞定”,不用再“靠进口石油”了。这一步走得很关键,能让我们掌控“能源主动权”。
第二本,是产业升级账。过去,咱们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上,被国外卡得死死的,基本上只能做“低端代工”。但现在不同了,咱们有完整的电池到电机产业链,全球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里,咱们就占了六个,比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技术都特别牛。
车载芯片也在自主化,虽然高端还要进口,但基本不受制于人。可以说,这是咱们产业“翻身”的绝佳机会,不能放弃。
第三本,就是市场的“协同”优势。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巨大,老百姓都喜欢买性价比高、续航长、配置全的车。车企内卷到极致,十万块就能买到续航400公里的车,二十万还能带激光雷达,性价比简直“炸裂”。
政策也在帮忙铺路,充电桩从高速到小区都在扩建,小区电力不够还能改造电网,想在家装充电桩?有时候电不够也没关系,集中快充区一站式搞定。这样一来,车企敢投钱,消费者敢买车,就形成了个良性循环。
比亚迪今年1-8月就卖出286.4万辆,真是“牛逼哄哄”的表现。
所以呢,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分化”,不是谁放弃谁,而是各国都在走适合自己的路。你看欧盟,押宝合成燃料,想保护燃油车产业链,毕竟德国汽车业的就业人数可不少。日本坚持混动,是因为本土电力资源有限,混动最符合国情。
咱们中国则是瞄准纯电和快充,能源、产业、市场都支持得特别给力。大家都在走“最优解”,碳中和是大方向,只不过“走的路”不同。
【未来会怎样?中国的新能源车还是“香”的!】
你说啊,别看国外现在“抱油车”,其实他们的策略很明显:成本高、政策不稳、技术跟不上,只能“缓兵之计”。而我们呢,早早就算过账,知道这是“长远战”。从能源安全到产业升级,再到环境保护,咱们都在“稳扎稳打”。
你看,技术不断突破,800V快充、磷酸锰铁锂电池都在落地,问题迟早能解决。最重要的是,新能源的未来已经很清楚,全球市场到2030年,新能源车的占比可能超过40%,中国甚至可能占到80%。这不是“虚的”,是真实的趋势。
国外还在“抱油车”,就像是在“打酱油”,实际上是“走个过场”。
我觉得啊,咱们坚持不只是因为技术先进,更是看到了“话语权”的转移。以前,国外说怎么造,咱们跟着学;现在,咱们自己走出一条路,别人当然会质疑。可你看数据,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1700万辆,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长。
这个未来啊,藏在每一辆绿牌车里,藏在我们对未来的清醒认知里。其实,咱们的“坚持”很有意义,不是盲目,而是有“深谋远虑”的。
这场“汽车大戏”,才刚刚开始,而我们,正站在“风口浪尖”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