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去年我跟一个朋友说:今年新能源车便宜得厉害,优惠又多。结果他笑我:别糊弄我,这帮车都能买个大平层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数据,去年新能源车销售破了纪录——我估算,2023年整个市场大概卖了800万台左右(体感,样本少)。而在我一些朋友那,提到新能源,他们的反应差不多都挺一致:便宜,省油,还能享政策优惠。
我注意到一个趋势:像特斯拉和比亚迪这类的,价格跨度很大,从十万多到百万级别都有。况且,这市场分化得厉害。同价位车,实操差别在哪?就拿续航来说,一款十万块以下的纯电,续航通常200-300公里。比亚迪汉EV可能跑犹如长江大桥般的来了,有个续航里程能破600公里(估算,样本有限),而且充电速度也快得跳起来。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去年拍的手机截图,是比亚迪汉EV在高速公路上的充电门头,看起来像快充站,但实际上只开了30分钟,续航像喝了个半瓶牛奶——没有想象那么快。
你说,现在很多消费者在比较,是不是:买车我还能区分一下一辆普通电动车和豪华一点的?一线城市生活圈里经常铺满了广告,似乎只要多花点钱,就能得到更高端的体验。
再看财税,关于车购税,去年10%,今年开始其实都在摇摆。到明年,咱们跟‘云计算’一样,似乎又回到征收。政策有个滤网:新能源减免的额度限在1.5万元——估算一下,假设买辆三十万【中等预算线】,税率5%,那本钱就多了1500块的税(30万徐晃:那我花五千块钱给车贴电池,就是把成本又拉上去了)。但如果是一辆五十万的车,就需要缴纳(50万的10%减1.5万),也就是3.5万,感觉有点掐尖的意思。
等等,你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设置这个上限?我猜,可能是想平衡一下市场。毕竟,市场上那种豪华电豪价格动辄百万,要是都不加限制,优惠都能白送,谁还敢生产普通用户能负担得起的车?(这段我得收回来一点儿:其实我这个判断,没有太多官方依据,纯猜测)
你觉得,政策是不是在鼓励大众用电动车,但又希望优质资源不要都被高价豪车占用?就是说,明年买车,如果你想享受车购税减半的优惠(10%降到5%),最多也就能享受到1.5万的减免额——这是不是挺现实?
我曾经跟一个汽车销售聊天,问:你们店里,客户最多买什么价位?他笑了:十万到三十万,最常见。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超出这个区间的客户,优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是不是?很多人买豪华车也有自己的坚持——其实一部分,是为了彰显身份。你会不会觉得,政策放宽了买普通车的门槛,但对于那些豪华车来说,实际优惠的空间就变少了?——我这样想。
再讲个细节:我有个修理工朋友,跟我说:你别看价格高的车,修起来其实差别不大。高端车多花点钱,可能只是在用料和工艺上多费点,芯片、冷却系统那块,基本都要大差不差。我还在琢磨:这是不是意味着,高档车的成本,真的高在那些高端配件上,还是说巧妙分配成本,降低维修难度,也是一门学问?
这让我有点心里嘀咕,真的是高端越贵越值吗?还是说,消费者更关心体验,而不单是技术上的差异。(这段不细想,可能错猜了——毕竟市场还在变化,政策也在摸索边界)
我刚才在看那个购车预算——估算一辆30万的电动车,税前比燃油车省不少钱。按目前的中间价,百公里能耗折算下来,电动车的能耗大概为零点零二到零点零三块钱左右(心算:算上充电成本,可能每百公里不到三块钱)。而传统燃油车,油钱一升八块左右,跑一百公里得七八块。这样一比,电动车的用车成本居然便宜好几倍。你说未来会不会,人们买车真是看钱包?(这个比数字,还是估算,说不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身边一个朋友,他一直觉得:电动车真是‘未来标配’,但是充电不方便,续航慢,心里还是有点犹豫。我还在想:是不是,他心里那点疑虑其实也代表了不少人真实的心声?
这次说到税改,我忍不住想:有谁会因此放弃一辆本来要买的车?我觉得很多人在折算各种成本——不光是钱,还有时间、便利性。你说呢?你还能想象,将来,车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光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一种身份象征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那还剩下一个问题:你觉得,像我这样琢磨琢磨,分析来分析去,最终会买什么车?是一辆普通的电动车?还是那种高品质、高配置的豪华车型?(留白点:也许,我会一直在观察这个变化中发现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