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

今天这事儿,绝对是车圈里的一枚重磅炸弹,把“卷”这个字给玩出了新花样!

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蔚来换电站被质疑‘圈地养车’,车主直呼‘智商税’?”

这事儿吗?

当时那叫一个热闹,各种说法满天飞,有人说蔚来这是在割韭菜,有人说这是为了用户体验好,总之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不过,今天咱们不聊当年的旧事,咱们要关注的是一个更深层、更有意思的“新动向”。

最近,又有不少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说感觉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性能、续航、价格,似乎还在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情感绑架”。

咋回事儿?

听我慢慢给你们讲讲。

这“情感绑架”是个啥意思?

你们想想,现在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是不是除了看配置、看参数,还特别在意“品牌文化”、“用户社群”、“生活方式”这些东西?

蔚来社区、特斯拉的“家人”文化,还有小鹏汽车那股子“科技宅男”的劲儿,是不是都想让你觉得,买了这车,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加入了一个“大家庭”,一个“圈子”,一个“品味人士”的俱乐部?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一开始,我跟你们一样,觉得这挺好的啊,有人情味儿,不像以前买车就是冷冰冰的交易。

谁不希望自己买的东西能带来点情感附加值呢?

特别是蔚来,那句“用户企业”喊得那叫一个响亮。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蔚来的一次用户活动,现场那气氛,简直了!

大家聊车聊得热火朝天,分享用车心得,互相帮助,那种“同道中人”的感觉,确实挺让人上头的。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这事儿为啥说现在有点“过犹不及”呢?

咱们得从根儿上说。

当初蔚来搞换电站,很多人觉得这是个“黑科技”,是为了解决充电慢、充电难的问题,给用户提供极致的便利。

确实,换电站那效率,那速度,就像给车子“换血”一样,几分钟搞定,比加油都快。

我亲自体验过,那种“丝滑”的体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但是,你仔细想想,换电站的建设成本有多高?

维护成本有多高?

这些钱最终是不是要摊到车价上,或者通过服务费的形式转嫁给用户?

当“换电”从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种“蔚来专属”的“仪式感”,甚至成为了一种“你不是蔚来用户,你就不懂”的优越感来源时,这味道就有点变了。

我看到网上有人吐槽,说自己买了别的牌子的车,想去蔚来换电站换一下,结果被礼貌地拒绝了,理由是“系统不兼容”。

当时我就觉得有点意思,这不就是“圈地养车”嘛!

当然,蔚来官方肯定会解释说这是技术限制,是为了保证服务质量。

但从用户角度来说,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被“隔离”了?

你花了钱,成了“蔚来家族”的一员,结果发现这个家族还有“门禁”?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个朋友买了辆国产某品牌的SUV,那是相当的硬核,越野性能一流。

他特别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越野经历,什么征服大漠、穿越无人区,看得我热血沸腾。

结果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某个进口豪华越野品牌的车友会活动,结果被告知“我们这个活动主要面向XX品牌车主,您的车辆虽然越野性能也不错,但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品牌调性’”。

我朋友当时那叫一个尴尬,你说这算不算一种“隐形门槛”?

新能源车企们,尤其是那些主打高端和科技的品牌,都特别擅长构建自己的用户社群。

这本身没毛病,谁不想拥有一个忠诚的、有粘性的用户群体呢?

通过组织各种线下活动,比如车友聚会、自驾游、甚至是一些公益活动,让用户之间产生连接,让用户对品牌产生归属感。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我记得小鹏汽车有一次搞了个“鹏友会”的线下活动,邀请了一批用户去参加一个科技论坛,现场还有一些知名科技大咖分享。

当时我有个朋友也去了,他回来跟我说,感觉特别不一样,不光是能学到东西,还能认识很多同样热爱科技、热爱汽车的朋友。

他当时就觉得,自己买小鹏,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和参与。

但是,问题来了,当这些社群活动越来越“内卷”,越来越“高大上”,甚至开始出现一些“只有懂车的人才能参与”的论调时,普通消费者会不会产生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尤其是一些新入局的品牌,他们是不是在用这种“情感营销”来弥补自己在品牌历史和技术积累上的不足?

你们想想,网上那些关于“XXX品牌车主都是什么样的人”的标签化讨论,是不是也侧面说明了这种社群的“边界感”?

当一个品牌过于强调自己的“圈层属性”,是不是反而会让那些原本想买车的人,因为害怕融入不了这个“圈子”,或者觉得这个“圈子”消费不起,而望而却步?

我最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说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已经从“卖产品”变成了“卖梦想”,从“卖功能”变成了“卖身份”。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品一下,是不是有点道理?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咱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蔚来换电站是否“圈地养车”?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一个“界限”的问题。

当企业提供的服务,从最初的解决用户痛点,逐渐演变成一种“专属福利”和“身份象征”,并且这种“专属”带有一定的“排他性”时,就很容易引发争议。

我一直认为,作为汽车媒体人,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理性”和“独立”的态度。

我们既要看到企业在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和创新,也要警惕那些可能存在的“情感绑架”和“隐性壁垒”。

拿蔚来来说,换电站确实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不少用户带来了便利。

但如果说,为了维护这种“专属感”,而牺牲了对更广泛用户群体的开放性,那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

毕竟,汽车市场最终还是要靠销量说话,过度依赖“小圈子”的忠诚度,会不会让企业错失更大的市场?

而且,这种“情感绑架”的营销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需要擦亮眼睛。

我们买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为了加入某个“高大上”的社群,或者为了证明自己是“懂车”的“精英”。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想想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汽车品牌,它们往往不是靠那些花哨的营销手段,而是靠扎实的品质、可靠的性能、以及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

比如,你买一辆车,它开起来顺畅,坐起来舒服,开出去拉风,修起来不贵,这就够了。

我有个老朋友,他开了一辆十几年的老款国产车,虽然配置不高,也不是什么热门品牌,但他就是喜欢。

他说这车陪他走过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事情,就像他的一个老伙计。

每次他跟我聊天,总是能从这辆车上找到很多乐趣和回忆,那份真挚的情感,是任何“品牌社群”都无法替代的。

警惕!新能源“情感营销”:社群变“圈地养车”?-有驾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平衡“社群运营”和“市场拓展”,如何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而我们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看待这些“情感营销”,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被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所迷惑。

今天分享到此。

买车这事儿,最终还是看自己喜欢不喜欢,合不合适。

别被那些所谓的“圈子”和“文化”给绑架了,咱们开车,图的是个自在,图的是个舒坦!

你们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