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家的摩托车行业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但又让人有点揪心的现象。
你要是只看出口数据,那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咱们的摩托车在国外卖得火热,好像全世界都在抢着要“中国造”。
可你要是把目光转回国内,看看自己家门口的市场,那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冷冷清清,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惨淡。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这关系到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也关系到很多普通人的出行选择,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咱们先来看让人扬眉吐气的一面。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统计,中国摩托车整车出口量达到了惊人的666.11万辆,跟去年同期一比,猛地增长了25.44%。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意味着在过去的半年里,平均每一天,都有超过三万六千辆崭新的、由中国工厂生产的摩托车,装船出海,奔赴全球各地。
在东南亚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在南美洲拥挤的城市街道中,在非洲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你都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发动机在不知疲倦地轰鸣。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摩托车产品,在质量、性能和价格上,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全球用户的信赖。
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中国制造实力的一个缩影。
然而,就在我们为这场“出口狂欢”感到自豪的时候,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把视线拉回到国内市场,心情可能就要从山顶跌到谷底了。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今年一月到六月,咱们国内市场总共才卖掉了237.9万辆燃油摩托车。
这个数字不仅本身就不算大,更让人担忧的是,它比去年同期的273.28万辆,直接减少了超过百分之十三。
而且,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出现两位数的下滑了。
这就好比一个巨人,一条腿迈向海外,步子又大又稳,走得飞快;而另一条支撑身体的腿,却在国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仅走不动,还有萎缩的危险。
长此以往,别说跑了,就连站稳都可能会成为问题。
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一些小品牌竞争力不强,被淘汰了?
但现实情况是,就连行业里那些响当当的龙头企业,日子也同样不好过。
我们看看销量排名前十的那些大厂,比如常年稳坐头把交椅的大长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豪爵),还有隆鑫、五羊本田这些知名品牌。
虽然他们的总销量因为有出口业务撑着,报表上看起来还过得去,可一旦把国内销售这部分单独拎出来看,那情况就相当严峻了。
大长江在国内市场少卖了七万多台,隆鑫少了三万台,五羊本田也下滑了四万多辆。
只有少数像宗申和新大洲本田这样的企业,靠着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再加上不惜血本的价格战,才勉强从别人手里抢到了一点点市场份额。
其余的大部分企业,都在经历着国内市场的失血。
整个国内市场,就像一块正在迅速缩水的蛋糕,所有的厂家都挤在里面,拼得你死我活,只为了能多分到那越来越小的一点点。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为什么咱们自己人,反而越来越不买摩托车了?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两个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症结。
第一个,就是那道悬在全国两百多个城市头上的“禁摩令”。
这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政策,像一把沉重的大锁,把摩托车这种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牢牢地锁在了城市的大门之外。
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想买一辆经济实惠的摩托车来解决每天上下班通勤的难题,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骑车进入市区,甚至在很多地方,只要骑上路就面临着被交警查扣的风险。
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直接扼杀了摩托车最基本、也是最庞大的一个需求市场——城市代步。
消费者的需求被政策硬生生地按了下去,任凭厂家把车造得再好、价格再便宜,也无济于事。
第二个症结,则是来自电动两轮车的“降维打击”。
在燃油摩托车被各种规章制度束缚住手脚的同时,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它们的价格更低廉,使用门槛也更低,在很多地方甚至不需要驾照和牌照,就能自由地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既然有了一个更方便、更省事的替代品,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选择限制重重的燃油摩托车了。
这股潮流是如此的迅猛,以至于现在连需要上牌、考驾照的合规电动摩托车,其销量都受到了巨大冲击,更不用说本就处境艰难的燃油摩托车了。
面对国内市场的持续萎缩,有些人可能会说,那干脆就放弃国内,专心做出口好了。
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想法。
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出口这一个篮子里,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摩托车还没有设置太多的贸易壁垒,但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未来不会突然加征高额关税,或者发起所谓的反倾销调查。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出口之路很可能会瞬间受阻。
再看看我们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场,比如东南亚各国,他们自身的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土的摩托车品牌正在崛起。
我们现在所依赖的价格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呢?
一旦海外市场这扇门也慢慢关上,我们再想回过头来重振国内市场,恐怕会发现,市场的基础早已被侵蚀殆尽,想要重新点燃炉火,将会变得异常困难。
当然,在一片阴霾之中,也并非没有亮点。
大排量、主打休闲娱乐的摩托车市场,就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排量在250cc以上的玩乐型摩托车,上半年的销量增幅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这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转变为一种彰显个性、承载社交和旅行梦想的“大玩具”。
但这毕竟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它能够锦上添花,却无法成为支撑整个行业的顶梁柱。
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工业体系,必须建立在广阔的民用基础市场之上。
没有成千上万辆为普通人服务的通勤摩托车作为根基,那些高端、大排量的研发和生产,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归根结底,要想让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健康地走下去,关键还是要解开内销市场的枷锁。
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科学、精细化的现代城市管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止。
是不是可以考虑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试点,逐步开放摩托车的路权?
是不是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驾驶员培训和考核体系,引导大家安全、文明地骑行?
出口带来的利润,固然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真正能让整个行业安身立命、枝繁叶茂的,永远是庞大而稳定的国内需求。
这片我们自己的市场,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粮食”。
如果再任由这种内外失衡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么整条摩托车产业链,从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整车装配,再到下游的销售和维修服务,都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