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铄然车祸后,“是否禁摩”的争议再起,资深骑手感叹“老鸟栽在自信上”。这凸显了机车安全不只是个人选择——2023年以来,多起网红事故暴露了从防护宣传到交通执法的链条断裂。当悲剧重复上演,社会该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让自由骑行不沦为死亡游戏?
2025年7月11日,那个热爱哈雷、被誉为“最美女骑”的祈铄然,在35岁的年纪戛然而止。一场单方事故,仅仅因为“头盔没有系紧,驾驶时分神”,便将这位向往自由的灵魂永远定格。她的骤然离世,不仅让无数摩友扼腕叹息,更像一记重锤,再次敲响了摩托车骑行安全的警钟。
这并非孤例。近两年,从“疯子哥”到“周钧灏”,从“尾巴哥”到“三毛子”,再到“头哥”和那两位00后女网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机车事故而陨落。他们曾是镜头前的焦点,是速度与激情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冰冷的数字,令人心痛。这些悲剧,绝非偶然的意外,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摩托车文化日益兴盛的当下,我们的骑行安全生态,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资深骑手那句“以前觉得系紧头盔是新手才做的事,现在才明白‘老鸟栽就栽在我懂我会上’”,一语道破了事故频发的制度性成因之一——安全教育的缺失与意识的固化。当前的驾驶培训,是否真正将“肉包铁”的风险意识深植于心?除了考取驾照,后续的常态化安全教育和风险警示又在哪里?当“懂我会”的自信凌驾于最基本的安全防护之上,悲剧便有了温床。我们看到,一些骑手对佩戴安全头盔、遵守交通规则的认知,还停留在“应付检查”而非“珍爱生命”的层面。这背后,是安全教育的“软肋”和监管的“硬伤”。
此外,监管乏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痛点。虽然2025年摩托车新政在路权开放、规则优化上有所进步,但“3项禁止”、“3禁5罚”等规定能否真正落实到位?与电动车相比,摩托车的管理更为复杂,涉及车辆合法性、驾驶人资质、上路规范等多个维度。在一些地方,对摩托车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导致一些“任性”的骑行者心存侥幸,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酷炫”和“流量”,不惜铤而走险,将生命安全置之度外。
那么,禁摩之外,我们该如何为骑行安全“突围”?构建一个真正安全的骑行生态,需要多方合力。首先,强化系统性安全教育。从驾校开始,不仅要教技术,更要深植安全理念,定期开展面向摩友的“回炉”培训,尤其针对“老鸟”们进行风险再教育。其次,完善并严格执行法规。加强对头盔佩戴、超速、违规变道等行为的常态化执法,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更精细化的摩托车管理模式。再者,引导健康的骑行文化。鼓励骑行俱乐部、网红达人发挥正向作用,推广安全防护知识,树立负责任的骑行榜样,让“安全第一”成为圈内共识,而非一句空话。最后,技术赋能安全。推动智能头盔、车辆安全辅助系统等技术普及,为骑行者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骑哈雷的小姨”的故事令人唏嘘,但愿她的离去,能成为我们重新审视摩托车安全问题的契机。自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当风与速度的诱惑扑面而来,我们是否都能牢记:每一次出发,都为了平安归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