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国媒体反思中国芯片断供风波:汽车工业困境与对华政策失误
寒意还未彻底退去的2024年秋天,德国汽车工业的高层们在慕尼黑和沃尔夫斯堡的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要刷新一次芯片库存表。大众的数字管理部门里,几名工程师在会议桌旁来回踱步,讨论着芯片供应链断裂的应对预案。门外,宝马派出的联络员低声与供应商通话,语气里难掩焦躁。
一切的源头,都指向那场始于9月底的安世半导体风波。那时,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强行接管,中方委派的CEO被暂停职务,外籍董事被安插进董事会,公司股份几乎全数托管。德国车企高管们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默默观察局势变化,甚至一度有人在午餐时揣测,这轮风波也许能让德国汽车厂商逐步摆脱对中国芯片的依赖。
谁知,短短几周后,安世东莞工厂的特定元器件出口被中国方面限制,这一反制措施让德国汽车工业的心脏骤停。供应链就像一条被猛然拉断的绳索,所有人都被扯得猝不及防。在南德意志报和莱茵邮报的评论版块,冷静分析的声音并不多见。
相反,媒体的主调变成了对自家车企的指责:“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太依赖中国才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一位德国业内分析师曾在社交场合半开玩笑地说:“德国人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才承认错误。”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芯片断供危机中,德国媒体很快找到了宣泄口,将矛头对准中国的“断供令”,却极少有人愿意提及,荷兰政府主动采取行政手段接管企业,才是搅乱池水的那只手。
其实,大众和宝马的高管们心里明白得很,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车门开关、电控单元芯片,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刚需,而且90%的产能都在中国工厂。德国汽车动力总成联盟的一名工程主管曾在行业会议上低声说起:“其实这芯片没别的替代厂商,换一家,光认证流程都得拖好几个月。”但在外人面前,所有人都默契地回避这个事实,媒体却喋喋不休地把责任推给所谓的“中国断供”。
一名曾负责大众与中国供应链对接的项目经理回忆,2024年10月初,芯片库存的预警灯第一次亮起,分公司里一片忙乱。有人打趣说,这情景跟十年前的金融危机时一模一样,连咖啡机旁的气氛都变得紧张。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始急着给政府施压,希望经济部能快点拿出“快速办法”,连政府都不得不开紧急电话会议救火。
坊间议论纷纷,有汽车记者写道:“德国车企这回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有行业学者也私下感叹:“本来以为能坐收渔利,没想到自己成了那条被烤的鱼。” 顺着时间往前倒推,德国媒体“批判依赖中国”的腔调,其实变化得很快。
2015年那会儿,“中国制造2025”刚刚提出,德国也高调推出“工业4.0”。那时候,大众汽车光在中国市场一年就能卖出三百多万辆,差不多占了公司全球销量的四成。宝马、奔驰在中国赚得比在欧洲本土还多两倍。
那阵子,德国媒体还夸中国是“最靠谱的合作伙伴”,车企高管逢人就说要和中国“绑得更紧”。没人提什么“依赖风险”,大家都陶醉在丰厚利润里。几年过去,等到中国汽车产业链崛起,德国的技术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媒体的腔调立刻大变,把“对华合作”说成“把中国想得太好了”,似乎一切都是对方的错。
慕尼黑街头有位退休老工程师在小酒馆里聊起这些事儿时,语气无奈:“咱们这些年赚中国的钱赚得太容易,都忘了对等原则。”有本地学者说过一句话:“德国车企不是没看到中国产业的进步,只是一直愿意靠着旧账本吃饭。”实际情况是,中国市场这几年不仅仅买德国车,也帮德国车企完成了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
大众和小鹏合作电动平台,宁德时代给了电池技术授权,地平线和大众搞智能驾驶合资。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高达934亿美元,德国电动车型里各环节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有德国车企高管在闭门会上无奈说:“你说我们没依赖中国?
” 一位媒体观察人士提到,德国对华负面报道比例,从2015年的28%涨到2024年已经超过60%,媒体情绪的转折点很明显。安静的编辑部里,偶尔有人引用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数据,感慨道:“这哪里是失望,分明是心态失衡。”这种情绪反差,也体现在对中荷“安世之乱”的态度上。
荷兰用行政手段接管安世半导体,德国主流舆论极少批评,而当中国依法反制,舆论却大肆渲染“经济胁迫”。
不少业内人士都觉得这标准实在太双了,正如一个汽车产业顾问说的:“美国卡华为脖子时,咱们媒体没一个说技术霸权;中国维护自身权益,就被骂胁迫,真有点说不过去。
” 德国媒体口中的“政策失败”,按许多熟悉行业历史的人讲,其实根子在于自己“看见了问题也懒得动”。
2015年德国喊“工业4.0”,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可这几年中国在电池、芯片、智能驾驶上砸重金搞研发,德国很多车企却只想着靠中国市场赚钱,全球研发投入占比连5%都不到。
基础芯片也没打算自己做,等到“安世事件”爆发,大众ID系列在中国卖不过比亚迪,智能驾驶拼不过合资,反手却怪中国市场“搞保护”。
政策层面更是摇摆不定——从施罗德时代的“贸易优先”,到如今跟着美国喊“制度性竞争”,经贸这颗压舱石也想拿来当政治筹码。
2024年荷兰抢安世半导体,德国表面上冷眼旁观,实则想借此向美国表忠心,结果反倒砸了自家车企的脚。
有熟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运作的人说,安世产线一停,大众不得不准备110亿欧元的应急预算,宝马高管每天紧盯着芯片供应表不松口气。
这些困境,归根结底不是中国变了,而是德国自己的选择。
有人还记得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的那句话:“安世这芯片其实很普通,可我们还是得靠进口,这怪不了别人。
”街头巷尾的议论、酒馆里的唏嘘、媒体版面的口诛笔伐,最后都指向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本来想两头占便宜,最后自己被晾在了风口浪尖。
慕尼黑郊外的一家小零件厂,工人们换班时还会聊起安世半导体的事。
有人拍拍工友的肩膀说:“下回还是别觉得天上掉馅饼了,靠自己才踏实。
”厂门口的老槐树下,去年还挂着大众新车上市的广告牌,如今被风吹得卷起一角,里面露出几行已经泛黄的老标语,依稀能看出当年“中德共赢”的字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