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跟不少朋友聊车,话题总绕不开新能源。有人兴奋地说自己刚提了电车,充电便宜得像白捡;也有人皱着眉头问:“万一哪天新能源不行了,我这车岂不是变废铁?”这问题听着挺吓人,但我得说,真要出了啥大问题,最惨的还真不一定是咱们这些车主。
你想想,咱们买电车的,顶多是心疼点残值,可有些人,可是把身家都押上去了。今天咱不聊技术,也不吹配置,就掰扯掰扯——如果新能源这条赛道真塌了,谁会摔得最狠?
先说第一类人:新势力车企的员工。别看现在哪家又发布新车,哪家又交付破万,搞得热火朝天。可你翻翻财报,多少家还在烧钱?多少家还没盈利?那些动辄几千人的研发、销售、服务团队,靠的全是资本输血。一旦市场风向变了,融资断了,第一个被砍的,就是人力成本。今天还是“未来汽车人”,明天可能就得重新投简历了。你说惨不惨?不像传统车企,底子厚,转型慢点也能撑。新势力一旦“断电”,那真是连缓冲带都没有。
再看第二类:重仓新能源的投资者。这几年,新能源板块多火?随便一个概念股都能翻几倍。不少人看着特斯拉涨疯了,也跟着all in国产新势力。结果呢?有的股票两年跌冒烟了,天塌了都不足以形容那种心情。更别说那些VC、PE,投了几十个项目,可能就指望一两个能成“独角兽”回本。要是整个赛道凉了,别说赚钱,能收回本金都算运气好。他们不是在投资车,是在赌国运,赌错了,代价可不小。
第三类人,你可能没想到——充电桩运营商。现在满大街都在建桩,小区、商场、高速服务区,恨不得每个车位都装一个。可问题是,利用率呢?很多地方的充电桩白天晒太阳,晚上睡大觉。建一个直流快充桩,成本几十万,回本周期动辄五六年。如果新能源车增长放缓,甚至倒退,这些桩就成了“固定资产废铁”。更惨的是那些靠融资扩张的公司,车少了,桩没人用,收入断了,贷款还不上,直接就得关门。之前有多风光,后面就有多狼狈。
还有第四类: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企业。听着挺环保,把旧电池拿去储能、换电,或者拆解回收锂、钴、镍。听着很美,对吧?可这生意极度依赖上游——也就是退役电池的数量。如果新能源车发展停滞,几年后哪来那么多旧电池?而且技术路线一变,比如固态电池普及了,现在的三元锂、磷酸铁锂还值钱吗?今天还在画“循环经济”大饼,明天可能连饼渣都捞不着。这行当,本质上是吃准了新能源会“长大”,可万一这孩子没长大呢?
最后,别忘了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为了拉来一个新能源车企,多少地方给了地、减了税、修了路?就指着它带动就业、拉动GDP。结果车没造几辆,工厂先成“景点”了。钱花了,人招了,配套建了,最后发现是个“空心项目”。这不光是经济损失,更是政绩上的“打脸”。以后再想引资,人家都得掂量掂量:“你们上次那个项目,现在坟头草多高了?”
反过来看我们车主,说实话,真没那么惨。车坏了,还能开燃油车;贬值了,也就亏点钱。大不了以后当个“买菜车”,油耗为零,保养便宜,照样上头。就算哪天彻底不能用了,拆了电池还能回收点材料,总比烧完就没了的汽油强。所以说,车主抗风险能力,其实比想象中强得多。
那咱们再回头看看那些传统燃油车的“老咕噜棒子”们,现在是不是笑得合不拢嘴?但你也别太得意。时代变了,燃油车再“支棱起来”,也回不到二十年前的辉煌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天天去加油站排队?谁还受得了那股油味儿?新能源哪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方向是对的。充电越来越方便,电池越来越安全,智能化更是甩燃油车几条街。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现在买新能源车,会不会“劝退”?我的看法是:只要不是拿来炒股票、建工厂、搞投资,作为普通消费者,现在反而是个“真香”时机。车型多、技术成熟、政策支持,关键是使用成本低。你去4S店试驾一圈,那种安静平顺的驾驶感,上了头就很难回去。
至于未来?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很清楚:技术迭代不会停,市场洗牌是常态。倒霉的从来不是使用者,而是那些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想一夜暴富的人。
所以我想问问你:面对新能源的潮起潮落,你是选择观望,还是已经上车?如果真有一天赛道变了,你觉得谁最扛得住?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