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硬核数据开胃,2024年上半年,国内居然有74个汽车品牌齐刷刷推送了290个OTA(空中下载)版本,覆盖350多个车型!要不是监管部门出来吆喝一声,这升级速度怕不是要把手机厂商都卷哭了。眼瞅着“车比手机更会整活”,咱们这群车主算是既怕OTA推不来新玩意,心里又怕哪天OTA把车变成“大号收音机”。这可咋整?最新政策一出,连老铁们都忍不住在微信群里扎堆喊“新规要来了,咱们的智能车能省点心了吗?”
八月十三号那一天,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发布了一份掷地有声的“征求意见稿”,不客气地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OTA说了三句话不能乱推、不许躲坑、出了事必须深挖到底。要知道,前些年,有些车企OTA升级频率干脆拿来当广告噱头——“月月OTA”、“周周OTA”,升级多得跟洗头发似的,“快人一步”成了新宠。但就像东北人说的“整天唠叨升级,车都快被你唠坏了!”看热闹的老百姓一边搓手期待功能越来越花哨,一边又怕隔壁老王的零跑车一个OTA升级把ACC自适应巡航整成“惊魂急刹”。监管来收插,瓜众们又多了一层瓜吃。
先剖洋葱,看看这OTA到底是啥。其实OTA就是厂商远程给你的车升级“脑子”,不用去店里拆来拆去,数据一推,功能一上,大伙还能在沙发上喝着小啤酒偷着乐。和手机不一样,汽车几百斤重、造价几十万,平日哪能说换就换?靠OTA,爷的仪表盘能从二十年前的“恐龙屏”一步到深空蓝液晶,还能蹦出哨兵模式、倒车影像、梗王语音助手啥的。但吧——美好的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车主们对OTA是一把混合刃。你说吧,大家都盼着厂商再多推点靠谱功能——“再来个全自动泊车、把语音助手变成东北话版本,妥妥滴!”说句实心话,OTA每次升级可不是都像补丁,踩准点还好,要是偷工减料蹭蹭蹭乱推,整不好一升级,车机卡得像老年机,“哨兵模式”成了“耗电警报”,“ACC自适应巡航”识别不准,没车也急刹,弄得车主一车红灯,“心跳比绕城高速还快。”
而小米SU7 Ultra车主就不一样,四个月来,厂家也只发过一次OTA升级。因为不强制你升,人家也不怕风险。像这样可挑选的升级体验,反倒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甭给我强推,我自己选!”
你以为新规一来,便把OTA入笼,万事大吉?打住!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背后还有一片汪洋。车企们私下已经开始“头大”,政策一收紧,什么OTA升级都必须严格备案,技术参数要全报,备案、审核、公示……流程像炼钢一样的复杂。以前嗖一下给你解决小缺陷,现在遇着一丁点漏洞都可能整改变成“软件召回”。你以为车企愿意麻烦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厂家干脆让本该三月上的OTA干等着几个月,等备案弄齐了才敢推出。小鹏MONA用户本该三月尝鲜的新功能,活生生拖到了后来。
企业一阵“合规压力响”,成本、时间、测试、风险全涨价。你小打小闹的作坊式升级该歇歇了,行业重新洗牌势在必行。但也别太早拍手叫好,产业转型可不是一蹴而就,谁都知道换招难,毕竟新规有门槛,一大波淘汰赛正在路上。
突然反转来了不少老铁前脚还在骂“麻烦”,后脚却发现,这锅不是倒在谁头上,而是在行业里埋下了一颗金子般的伏笔。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一语道破天机“行业阵痛之后是升级换代。”这新规一上来,算法算力要卷,技术质量要提,过去“卷升级”是为了秀肌肉,现在要拼的是真本事。长期要做品牌的厂商,反倒借机能稳稳地提高用户黏性。
再看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咋说,他分析说,合规压力让企业头疼是暂时的,未来推动整个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其实逻辑不难——淘汰低端产能,逼着厂商要拿出真技术,狠下功夫把升级做扎实,把安全做细致。有点像,好厂商才肯为用户负责,花钱也得物有所值,用户的忠诚度杠杠的,那不就好了么?
回头每月都在喊OTA,指不定下次是“新功能”还是“新BUG”送上门,经过这一通整顿,用户至少不用像拆盲盒那样提心吊胆,“今晚还敢升级不?明天能开出小区不?”这才叫“卷”出了新高度。
可你要是以为新规给用户带来天堂,那就太天真了。表面看起来问题缓解,实则更大危机在后头等着呢。OTA升级变得不再随传随到,新功能不敢“裸奔”,要层层审批,产品创新效率“降温”,老百姓盼的“明明能自动泊车”的新功能,拖好几个月都不给上线。小企业受成本压力影响,创新空间被闷在帽子下,甚至可能出现“高门槛逼死小玩家,大企业加速垄断”的局面。
分歧也越来越深,老司机质疑“你监管管太死,大家都怕麻烦,创新都没动力了。”新锐玩家却叫好“只要安全到位,我愿意等!”技术宅玩家为OTA推新欢呼,但小众品牌是不是更难翻盘?高质量是好事,可别整成一棵大树下面连根蒿草都活不下去,最后只剩下几家巨头在那互相“撒花斗凯”。
严格说来,监管是好事,可别让流程卡死创新。等车主们发现升级周期越来越长、更新不够快、“体验版”消失在备案表格里,恐怕又得有新一轮吐槽和投诉。OTA变得越来越“贵”,“折腾半天,还不是给大厂添砖加瓦?”
说到备案和监管,确实让不少车主心头一松,毕竟再也不会被“乱推OTA”整得惊心动魄了。但也别盲目吹,技术创新要有活力,流程合规不能太死板,政策别把小企业都逼到墙角,要不然智能网联汽车才刚往好路上迈呢,别来个“归零”。
监管和市场本来像一对欢喜冤家,你管我创新,我怕你监管。现在力度一大,好企业或能脱颖而出,满地瓜子撒起来也算有人捡。但创新周期拉长,用户也有权问一句“我买车花钱不光为了安全,也为了体验感,咋就都卡在表格上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黑白,有时候也需要点灰色地带让创新和安全并行不悖。
咱们就假装夸一句“新规真牛,管得严!车主终于可以安心睡大觉了——不过要是能睡醒发现OTA上线如约,那就更完美了!”
新规下的汽车OTA,你觉得是“保障安全把创新拉下马”,还是“整顿乱象点亮行业升级”?车企的限制到底是在保护用户,还是在拖慢技术升级的脚步?您是希望月月都能OTA“拆盲盒”,还是甘愿安全合规升级慢悠悠?留言说说,您的观点是不是也“仅供OTA”?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