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四万二,换了场闹剧?
小米SU7那“镂空版”前舱盖的风波,甚嚣尘上。
一边是车主怫然作色,指斥“诳语欺世”,要“退一赔三”,另一边是小米高层如临大敌,紧急斡旋,据说撂下狠话“退订则倾厦”。
如今这世道,买个车也似后宫争宠,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究其根本,这事儿的龃龉就在于:这“镂空”究竟值不值当?
小米当初摇唇鼓舌,宣称这碳纤维舱盖不仅颜值能打,更有独到的气动效能。
结果呢?
车主们觉察,这玩意儿恐怕只是个“金玉其外”,普通版花点小钱也能捯饬出类似观感。
花了四万多,图个甚?
图个心满意足?
这“情绪溢价”要是骤然缩水,换谁都得梗气。
当然,也有人说,这事儿并非一蹴而就。
从小米的立场看,好不容易造车告捷,订单如潮,如今因为一个舱盖就闹得要大规模止损,那着实可能冲击士气,甚至动摇基石。
盖因,造车靡费,前期投入如鲸吞,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功亏一篑。
可问题是,买家也不是任人拿捏的泥人。
你摇旗呐喊时天花乱坠,结果到手的物件南辕北辙,这岂不是明火执仗的蒙骗?
况且,小米一句“退订则倾厦”,听着更像是挟持舆论,试图用情怀来遮掩自己的罅隙。
这招在往昔或许奏效,但如今,消费者愈发睿智,也愈发不容糊弄了。
更深层次地审视,此事暴露出的,是汽车行当,甚至是整个消费品行业屡见不鲜的弊病:过度粉饰。
为了博取眼球,商家们往往会夸大其辞,甚至炮制一些子虚乌有的噱头。
这种做派短期内或许见效,但长此以往,只会折损品牌的羽毛,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赖。
与习以为常的认知相悖,消费者维权并非仅仅为了自己那点得失,更是为了捍卫整个市场的公允和秩序。
倘若商家可以肆无忌惮地弄虚作假,那么最终受累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将祸首归咎于“商家逐利”时,是否忽略了监管的缺位?
倘若监管部门能够更加严苛地审查广告宣传,加重对诳语欺世的惩处力度,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这种乱象。
车主们啸聚起来要控告小米,此事本身就昭示,消费者不再是噤若寒蝉的羔羊。
他们开始用律法的利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是一种可喜的嬗变。
固然,维权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矢志不渝,就有可能倒逼商家幡然悔悟,令市场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回首遥望这“镂空版”舱盖,它不仅仅是一个汽车零配件,更像是一面明镜,映照出了商家的投机取巧,也映照出了消费者的觉醒。
小米SU7此番能否涉险过关,端看它能否拿出足够的诚挚,给消费者一个心悦诚服的答复了。
归根结底,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