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前备箱藏着返工单,18万车主在抢33个修车位:小米汽车售后的“围城”

新车前备箱藏着返工单,18万车主在抢33个修车位:小米汽车售后的“围城”

北京亦庄那家工厂店里,王先生接过车钥匙时大概不会想到,回家后会在前备箱夹层翻出一张纸——《返工维修单》,上面工位签字、时间戳、车架号一应俱全。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懵:刚掏空钱包买的新车,怎么就成了“返修二手货”?

400电话打了三次,说法换了三个版本。从“系统查不到”到“PDI正常检查”,最后拿出盖章原件,对方才松口说是“小范围二次装配”。8000积分加两次保养私了——这种处理方式,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意思。

类似的故事在各地轮番上演。武汉车主想补个尾灯,被告知得开350公里去光谷;上海的车主修个车比挂专家号还难,14天排班全满,客服建议零点蹲守系统放号。有人录了屏:23点59分准备就绪,00点00分08秒页面显示“约满”。这手速,大概得练过。

算笔账倒也清楚:18万辆车对应33个服务网点,平均5500:1的配比。传统品牌经营几十年才织成的售后网络,新势力想用两三年追平,或许本就不太现实。只是对那些倒车蹭了个5厘米口子、却要掏1.2万修铝制后地板的车主来说,这种“成长期阵痛”的代价未免有些沉重。

更微妙的是那些技术细节引发的风波。52.99万选装的碳纤维机盖,宣传里的“双风道”被第三方拆解发现只是两处2厘米浅槽,跟冷却系统压根没连通,减重也就1.3公斤。车主群里退盖的呼声此起彼伏,最后每人补偿2万积分——折算下来大约2000块钱。这种操作让不少人觉得,诚意似乎不太够。

70辆车同一天集体撞柱的事,倒是处理得算干脆。官方承认是“感知融合阈值bug”,该赔的赔,该修的修,每天还给补贴积分。只是福建那位提车39公里就抛锚的车主,最后签了保密协议才拿到回购和补偿——这种“情感关怀”的方式,总归让人心里打个问号。

真正让人捏把汗的是那起铜陵高速事故。开着NOA撞上水泥墩,车辆起火,3人遇难。家属要行车日志,公司说后台没刹车信号,车辆已封存待第三方鉴定。这种时候,技术的边界、责任的归属,都不再是纸面上的条款那么简单。

新车前备箱藏着返工单,18万车主在抢33个修车位:小米汽车售后的“围城”-有驾

售后体系跟不上交付节奏,这事不新鲜。当年特斯拉在国内爆发式增长时也经历过类似困境——车主修车要排队,配件要等海运,投诉满天飞。后来人家花了好几年时间,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铺网点、建钣喷中心、培训技师,才算慢慢缓过劲来。

小米汽车的车身刚度数据确实漂亮,47610牛·米/度超过不少豪华品牌。可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带来的问题也很现实:全国只有33家中心具备铝镁焊接资质,外面普通钣金店接不了活,一修就脱保。技术进步和配套能力之间的时间差,最后都摊到车主头上。

有位昆明车主的遭遇倒显得温情些:四个月断网四次,周五晚上赶到工厂店,技师加班到20点半给换模块,还主动说“你要来不了我们可以上门”。这种服务态度挺难得,只是靠个别员工的敬业精神去填补体系的缺口,长久看恐怕不是办法。

某位200万粉丝博主跟副总裁谈了3小时,想退那个“挖孔机盖”的车,对方的理由是“退订会造成品牌崩塌”。这话听着有点意思——用户权益和品牌形象之间该怎么平衡,大概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造车这事,向来不只是把产品造出来就完了。研发、生产、交付、售后,每个环节都得咬合严密才转得动。跑得太快,链条某处掉了扣,后面就得用时间和代价慢慢补。至于那些已经付了钱、开上车的车主们,或许只能期待这个“成长期”别拖太久。

毕竟,没人愿意买辆新车回家,却得像抢春运火车票似的约修车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