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固态电池的消息满天飞,车企抢着宣布2026年要推固态电池车型,上市公司更是把产能规划直接从几个GWh拉到十几个GWh。有人说这是下一代电池革命,也有人吐槽又是资本炒概念。
作为关注新能源投资的朋友们,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固态电池这个赛道到底有多大想象空间?哪些公司手里真有货?
固态电池凭啥这么香?
说白了,固态电池就是把现在电动车里的液体电解液换成固体材料。别小看这个改变,它直接解决了电动车两个最要命的问题。
安全问题彻底解决了。 现在的液态电池最怕什么?起火爆炸。为啥会这样?因为里面的电解液易燃,隔膜一旦被戳破就容易出事。固态电池用的是固体电解质,就算你用钉子戳,也不会燃烧爆炸。想想看,开车再也不用担心电池自燃了。
续航能力直接起飞。 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基本到头了,300Wh/kg左右就是极限。但固态电池理论上能做到1000Wh/kg,这意味着什么?续航轻松破千公里,充一次电从北京开到上海都不用担心。
市场需求有多旺?券商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至少千亿级别,年增长率超过60%。这个增速比当年锂电池爆发时还要猛。
5家种子选手谁最有戏?
现在固态电池赛道里,既有宁德时代这样的老大哥,也有赣锋锂业这种跨界选手,还有一堆专精特新的初创公司。咱们一个个来看。
宁德时代:稳扎稳打的老大哥
宁德的策略就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半固态电池已经开始小批量装车了,比如阿维塔的某些车型,能量密度做到400Wh/kg,续航900公里左右。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也不手软,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5%。
最大优势? 客户资源和供应链控制力无人能比,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是它的客户。但船大难调头,既要照顾现有业务,又要开拓新赛道,有点左右为难。
赣锋锂业:上游巨头的降维打击
赣锋本来是做锂矿锂盐的,现在要杀入电池制造。逻辑很简单:我有锂矿,造电池成本天然比别人低20%以上。 2023年直接宣布投100亿建固态电池基地,产能规划15GWh,这个体量很多初创公司想都不敢想。
技术路线押注金属锂负极,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但电池制造是新领域,客户资源是短板,而且金属锂负极的枝晶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清陶能源:量产最快的黑马
这家公司厉害在动作快。2023年就建成了1GWh的全固态电池产线,已经有实际订单在供货。技术路线选的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接近液态电解液水平。
为了解决硫化物怕水怕氧的问题,专门建了百级无尘车间,把生产环境湿度控制在1%以下。但作为初创公司,最大问题就是缺钱,后续扩产需要持续融资。
国轩高科和卫蓝新能源 也各有特色,国轩直接all in全固态,2026年要推1000公里续航车型;卫蓝走的是半固态路线,已经给高端电动车品牌供货。
最大的坎在哪里?
听起来很美好,但固态电池要真正普及,还有两座大山要翻。
成本太贵了。 现在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2-3倍。为啥这么贵?固态电解质制备成本高,比液态电解液贵10倍以上;生产环境要求极严,产线建设成本高,良品率还不到70%。
怎么降成本?赣锋靠垂直整合,清陶在优化工艺,宁德靠规模化采购。 但整体看,要降到和液态电池差不多的成本,至少还要3-5年。
量产一致性是个大问题。 实验室做出几块好电池不难,但大规模生产时每块电池都保持一致性就很考验功力了。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的界面接触、金属锂的枝晶控制、产线自动化程度,每一环都不能出错。
这方面有量产经验的企业更有优势,比如清陶已经跑通1GWh产线,宁德的制造能力更是行业顶尖。
想投资固态电池概念?建议盯紧三个指标:专利数量看硬实力,量产进度看落地能力,资金储备看续航能力。宁德时代、赣锋锂业这类有钱有资源的企业,在这场长跑中优势明显。
固态电池确实是新能源的下一代希望,但别指望一夜爆发。这是一场需要3-5年甚至更久的技术马拉松,有耐心的投资者才能笑到最后。
你觉得这5家公司里,谁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千亿巨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