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停车场总带一点潮湿——潮湿会爬进轮胎的沟壑,也会爬进车主的心。停车位上堆着两个黑色的大垃圾袋,不合时宜地蹲在比亚迪的车门边上,像是两个没赶上车的谜底。女车主把头伸进窗户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一种无奈的憋屈:“方向盘怎么又这么重啊,是不是比亚迪这车真的不行?”她旁边那个大哥,拎着保温杯,看了一眼天色,没说话,只给了一个“你自己想想”的表情。围观的几个人面面相觑,这是第三次他们在群里吐槽车辆的“小毛病”了。
很多人说比亚迪不行,但“不行”的标准五花八门。有人嫌动力怪异,有人说能量回收刹得人头晕,有人嫌方向盘沉得像健身器械,还有人抱怨各种小功能不会用,不如他们那辆十年前的老日系、德系开得顺手。本地电车群一到夜里就进入“聊天室模式”,吐槽和辩解密集交火,一边怀念燃油年代的简单直给,一边又对现在的智能化车机充满怨念。到底是哪一方能站得住脚?是车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从专业角度回望这些吐槽,其实现场的“事故链”并不复杂。比亚迪作为国产新能源代表,近年来做了不少创造性的尝试。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常常被绕成死结。大部分“吐槽”其实指向一个关键词——“学习成本过高”。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习惯于一辆车拥有十几种操控参数可以自定义;流程本身制造更多不确定性,这让一部分人感到恐慌:以前买车只需要插钥匙踩油门,现在则要坐在座椅上翻半小时车机菜单,自学“修炼手册”。那些“方向盘太硬”的吐槽,经常只要三步:进设置→转向模式调成“舒适”→确认。一周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会改口:其实挺顺手的,就是刚开始不熟。
这里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比亚迪不行”,而是用户对产品参与感的理解正处于转折点。如果你习惯了德系“全包型”豪华车,初次坐进比亚迪自然觉得“怪”:一辆车就像“毛坯房交付”,需要你自己涂漆、装锁、换窗帘。软件定义汽车,这活儿你得自己动——配置不是预设的“默认最优解”,而是留给你的第二次选择机会。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社会学”:国产品牌提升动力、拉高性价比,同时把使用门槛顺带推高了半格。
某种意义上说,比亚迪是“参与式智慧车”,不是传统汽车流水线上的快餐。厂家在硬件上给出底子,软件和设置空间则给了用户“二次操作权”,这跟“开会投票”很像。你想要的舒适、敏感、激进、节能、运动,统统自己设定。有人喜欢惊喜,有人害怕麻烦,于是情绪分化:一部分人把它看作乐趣,一部分人把它当做麻烦。现实比任何说明书都要拧巴一点——很多人买车从不翻用户手册,调参还不如改微信头像来得利索。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自己动手”背后还有成本倒挂的讽刺。豪华品牌收足溢价,深谙江湖:你负责花钱,我们负责让你顺畅闭眼开车。所有按钮都预设到最优,连咖啡杯口径都算好,电动座椅支持6向调节,还能记忆三人的体型习惯。而国产品牌在内卷到极点后,“把决定权塞给你”:你想要什么,全都可以——但必须点满技能书,才能真用上。信息爆炸、功能翻新,对新司机说,你得像杀毒软件一样不断升级。
细想之下,比亚迪这台车像极了早年的安卓手机。苹果讲求“拿来即用”、闭环沉浸,安卓则无限开放,自由度带来的必然是配置焦虑、学习成本和偶发的Bug。即便如此,安卓赢得了价格战,也赢得了玩家市场。有经验的人乐在其中,小白用户则有时觉得“买了个半成品”。
现实没有纯粹的“对与错”。有些比亚迪车主把复杂玩成了乐趣,收藏无数“隐藏功能”,拉个车友会专门互助玩调试码;也有人一口气喊出“我后悔了,再也不买”,因为一天到晚为一个功能设置耗神。调试不叫门槛,叫参与;不会用不叫缺陷,叫自学阶段。当然,说这样的话时也知道自己像极了售后客服,难怪有时候大家都对我翻白眼。
人性复杂,职业也挺无趣。99%的车主愿意坐享其成,只有1%喜欢学习折腾。厂家敢不敢赌?用户愿不愿学?未来一旦智能交通环境完全普及,大家的小九九会变成大算盘——我们到底希望一辆车像温顺的保姆,还是像得自己喂点草、洗理毛发的宠物马?
到最后,这场关于比亚迪是否“好用”的争论,其实走向了用户与技术如何互相妥协的命题。厂商能不能再智能一点,让复杂操作变得人畜无害?车主能不能比人懒之前多动一次手?不过说到底,这年头买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你不能什么都靠厂家包办,也不能什么都甩给用户折腾。黑色幽默在这:厂家让你“更自由”,其实是条不归路。以后车再智能点,我们是不是还得学两节编程课?万一哪天一上车,导航先问一句:“今日心情如何?要不要随机切换驾驶模式?”你说,到底算进步,还是算折腾?
你吐槽智能化造麻烦,其实你自己是不是也在“进化”?我们和车的那点小恩怨,究竟要走到哪一步才算“磨合期结束”?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