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的,那就是咱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它旗下一家专门造汽车底盘的公司,一下子就拿到了20亿元的投资。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不得了,说这是宁德时代要从卖电池,升级到直接参与造车的信号。
但是,咱们老百姓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热闹,得往深里琢磨琢磨。
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现在像比亚迪、上汽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产车企,一个个都把自家的底盘技术玩得明明白白的,技术都很厉害,他们真的会愿意把自己最核心、关乎一辆车安全和操控感的“家底”——也就是底盘,交给宁德时代来做吗?
咱们得先明白,现在的汽车底盘,早就不是以前我们印象里那几块铁板加个弹簧那么简单了。
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复杂系统,可以说是一台“带轮子的电脑”。
这东西,是决定一辆车好不好开、安不安全、舒不舒服的关键,是每个车企最看重的核心技术,是他们的“独门秘籍”。
你比如说比亚迪,他们家的“云辇”技术现在名气很大。
这个技术可不只是一个名字,它是一整套非常先进的车身控制系统。
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上百万的豪华车,都能用上。
最厉害的那个叫“云辇-X”的,能让车子在掉了一个轮子的情况下还能开,甚至还能让车子原地“跳个舞”。
这背后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比亚迪自己研发的一大堆传感器和控制软件,像一个超级大脑一样,随时调控着悬架、转向和刹车,让它们完美配合。
这些技术,比亚迪都申请了专利,是别人学不来的真本事。
再看看上汽集团的智己汽车,他们搞了一个叫“灵蜥底盘”的东西。
这个底盘的核心是一个中央处理芯片,它能把后轮转向、空气悬架这些硬件,变成一个听话又聪明的团队。
最关键的是,指挥这个团队干活的程序代码,都是我们中国工程师自己写的,还能像手机升级系统一样,不断地更新,让车子越用越聪明。
还有那些造车新势力,也没闲着。
零跑汽车直接把电池和底盘结构融合在一起,车身变得特别结实。
蔚来汽车即将推出的新悬架,能用激光雷达提前“看到”路面的坑洼,然后瞬间调整,让你坐在车里感觉如履平地。
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来,我们中国的车企,无论是老牌的还是新来的,都已经把底盘技术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让这个“地基”打得又牢又好。
甚至像长安马自达,虽然嘴上说着要跟宁德时代合作,但私下里也在拼命把自己原来的底盘技术升级改造,用到新车上。
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没有哪个脑子清醒的车企,会把自己的命根子完全交到别人手上。
那么,宁DE时代提供的这个“滑板底盘”到底是个啥呢?
简单来说,就是宁德时代帮你把一辆电动车最复杂的部分,包括底盘、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打包做成一个标准化的平台,就像一个滑板一样。
车企呢,只需要在这个“滑板”上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车壳子和内饰,扣上去,一台新车就造好了。
宁德时代说,这样做能大大缩短新车开发的时间,从两三年缩短到一年多,还能省下一大笔研发费用。
这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想快速转型做电动车,但技术积累又不太够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但是,这块馅饼吃下去,可能也会有消化不良的风险。
因为你用了人家的“滑板”,就得遵守人家的规则。
硬件接口是人家定好的,控制程序也是人家写好的,车企自己发挥的空间就变小了。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精装修的房子,虽然省事,但你想敲掉一堵墙或者改个水电线路,就会发现很麻烦,甚至根本不允许。
目前跟宁德时代合作的几家,比如阿维塔,本身就有宁德时代的股份,算是“自家人”;还有北汽、江淮,都是在转型期压力比较大的企业,他们选择合作,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想尽快推出产品占领市场,而不是说从技术上就认定宁德时代的方案是最好的。
而且,宁德时代毕竟是做电池出身的,他们设计底盘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电池安全、高效地集成进去。
他们的宣传也一直在强调安全和能耗,说他们的底盘碰撞时能吸收大部分能量,百公里电耗很低。
这当然很好,但和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整车厂的思路一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