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潮的直接推手是监管政策的收紧。2024年底,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推广“组合辅助驾驶”等术语。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小鹏等车企高管纷纷表态,强调“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的辅助属性,问界M9的发布会甚至摒弃了“遥遥领先”的惯用语,转而使用“强大能力”等克制表述。政策的硬约束与行业自律,共同促成了这场术语规范运动。
更名的核心动因是技术能力与宣传口径的脱节。以小米为例,其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虽实现了停车场至车位的全程领航,但实际仍属L2级别,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此前“智驾”标签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达到L3以上自动驾驶水平,而更名后的“辅助驾驶Pro”则更贴合“人机共驾”的现实。小鹏虽计划2026年实现L4级低速场景无人驾驶,但仍将当前功能定义为“智能辅助驾驶”,凸显技术演进与商业落地的阶段性差异。
更名背后是对消费者认知误区的纠偏。调查显示,62%的用户无法区分“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导致部分人误将车道保持功能视为“全自动驾驶”,酿成事故。蔚来ET7发布会上对NAD系统的模糊表述曾引发业内批评,被指“纸上谈兵”;特斯拉Autopilot因过度宣传在德国被判虚假营销,这些案例均警示车企需回归真实沟通。小米在用户手册中增设“典型误用场景”动画,小鹏推出强制AR安全培训,均是对用户教育的补课。
此次更名潮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进入“去泡沫化”阶段。企业不再将“智驾”作为核心卖点,转而强调座舱体验、空间设计等差异化竞争点。理想门店直言“主打家庭舒适性”,阿维塔侧重设计语言,问界虽保留智驾宣传但强化责任划分。与此同时,行业正探索新商业模式:小鹏推出“智驾险”覆盖接管风险,华为ADS系统提供订阅服务,试图在安全框架下释放技术价值。
这场更名运动并非技术倒退,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辅助驾驶”成为共识表述,竞争将回归用户体验的本质——如何在减轻驾驶负荷的同时,建立清晰的人机协作边界。正如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所言:“真L3=清晰ODD(设计运行域)+L4能力”,未来的智能驾驶,必将在技术创新与责任共担的双轨上稳健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