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如注,一辆东风启辰D60静静地趴在路边。它的引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动力,车灯偶尔一闪,好像在挣扎着给这座小城的夜晚添些光明。司机皱着眉头,拨打着售后电话,遭遇“客服电话繁忙”的循环推诿;副驾驶席的家人打开手机,在投诉平台上输入几个关键词,跳出来的却是——“启辰糟心,谁碰谁知道。”
如果你今天正打算买车,当销售员用“性价比高”“日产技术”向你极力推荐启辰时,你会不会心里打个鼓:花十万块,是买安全和便捷,还是买一串投诉编号?
故事说回来,启辰起初确实有点儿“出身名门”的意思。东风日产的技术背书,一张“小日产”的外皮下,攒动着“平替”合资车的野心。最早的D50,直接端着日产颐达的设计,沾光不说,连13个关键部件里9个镌着日产编码,仿佛在向消费者低语:“你看,我和日产一家亲。”
转眼十年,启辰的“日产光环”已日渐褪色,主攻市场由一线转向三四线,却留下满地质量投诉。T70仍抱着逍客底盘不放,D60搭上了“祖传”HR16DE发动机,那发动机在业内的地位堪比“大脚穿童鞋”,技术陈旧得让人感怀上个世纪的怀旧风。至于那台沉稳体贴的CVT变箱,动力表现直让人想起那些“周末闲置的老家电视”,按一下遥控还得等半天反馈。
新能源汽车风口浪尖,启辰大V DD-i祭出“100km纯电续航”的旗号,在北方寒冬却只剩67km,缩水三成。氢境版更沦为“展厅宠儿”,一位沈阳车主玩笑说,开氢车真得提前给加氢站“拜年”。至于那些每年续费才能开启的诸如远程空调、座椅加热的基础功能,看起来更像“互联网公司年年升级会员”的套路,三年一算,1.2万块,不少于二手二代普拉达的价格了。
质量投诉,成了启辰的家常便饭。发动机异响、CVT变速箱时好时坏、大V高速行驶突然熄火。4S店的回应永远是:“没达到三包标准”,一如既往熟练地翻着“客户安抚”手册。D60减震器锈蚀、T60发动机漏油、VX6方向盘卡死偏位——这些问题打包起来,也能写一本“三四线城市养车避坑手册”。
捂着这些旧毛病,启辰的售后服务硬是演绎成了现实版的“米其林大冒险”。在唐山,车主为做首保跑了300公里(有些不信邪的纠结下自驾顺便旅游,回程车出毛病正好再去一趟4S点);在贵阳,备件到货率37%,一根保险杠能让你从立冬排队排到立春。至于承诺的“终身基础保养”,和手机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一样扎眼,实际能用几次要看你脸皮够不够厚,理由千奇百怪,退单如猫捉老鼠。
有趣的是,东风自家员工也投诉自家的启辰,一纸诉状,能把饭桌群聊气氛炒热到底。“自家人都这样,何况外人?”这句话的分量,相当于中年男人深夜发朋友圈的那一句:“再不努力点,连自己都骗不过去了。”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有点职业性无奈。消费者想省心买个“平替”,结果兜里省下的钱,最终投在了修车和无休止的维权里。启辰自鸣得意于“连接东风与日产的桥梁”,其实更多像是“悬在半空的缆车绳”,一边摇摇欲坠,一边自言自语:“放心,我稳得住。”只不过,绝大多数乘客已悄然提前下车。
归根结底,启辰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技术积弊,也不是单口相声演员的段子素材。真正的致命点在于:只想做廉价的“技术搬运工”,却拒绝投入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创新。品控的底色、服务体系的残缺,像在玩“有限责任公司”,但客户的损失却无限蔓延。也难怪有句名言在圈内流传:有启辰的地方,“平替”也能变“平庸”。
当然,品牌信任危机并不只是启辰会遇到的问题。中国汽车市场正从“能开”进入“好用、好养”的阶段,技术壁垒、服务口碑和企业诚信构筑的护城河,比短视的“平替”心态更重要。自主品牌已经在智能化、三电和服务链条上的激起浪花,启辰再走“老路”恐怕只会越走越窄。
谁都理解市场里有选择的风险,但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没处修车”的车主,“性价比”这把尺,究竟该量短期省钱,还是量一辆车的未来信任?
这或许是东风启辰该认真思考的“生死局”,也是国内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成长课”。在理性与恐惧之间,你的选择会是什么?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