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

说到这六部门联合出手整治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我还真忍不住想问一句:咱们是不是已经到了没“动动嘴皮子”就没法卖车、没法生活的地步了?明明买车是看质量、比性价比,怎么变成了谁会造谣、谁会夸大、谁会炒作流量谁就能占上风?这事儿到底是谁疏忽了,还是大家都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乱象变成了趋势才一哄而上的?

其实只要大家平时刷手机、看新闻,谁都能感觉到汽车圈里的风气越来越“怪”。有张嘴就来的大V,有“端水大师”天天给品牌背书,还有号称“挺良心测评”的自媒体,把一辆车能吹上天,也能骂得一文不值。再加上那些善于在小视频里做素材、搞什么“爆料”、歪门邪道专家,多少消费者被忽悠进去,买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上了当”。

我就纳闷了,买车这事儿到底该信谁?是信数据还是信流量?我觉得这次整治的重心,一点也不虚。你别说,这几年的套路可多了——有明目张胆的虚假宣传,号称某某车“一次充满”能跑一千公里,结果三天两头在高速上趴窝;还有那种把负面新闻伪装成“爆料”的新闻,动不动就说某企业快“倒闭”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说得跟真的一样。这些消息一旦发酵,引得网友跟风评论,企业名声也毁,车卖不出去,结果谁都受影响。

最头疼的是那些为了自己“KPI”或流量变现,给自己加戏的营销账号。啥叫“恶意诋毁”?你稍微了解点公关圈内耗就知道,很多品牌背后都有“水军”,有些营销号前脚收来了钱,后脚就开始给竞争对手下绊子。不是夸自己家车吹破天,就是把别人家车骂成垃圾,连销售数据都能从“第三方统计”里找差距。请问,这数据是怎么来的?跟现实有关系吗?

你再看咱们的平台方,有的浑水摸鱼,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内容为王”,只看热度,根本不管真假。万一信息出了纰漏,*平台首个站出来喊冤,嘴上说管得严,实际就是一个“后悔药”,出了事儿才想着推责任*。这波专项整治里,要求平台要加强“自查自纠”,还能“甄别生成式人工智能水军”和“黑嘴”——听着挺有科技感,其实就是告诉你:别老指望机器帮你挣钱,也别给人家背后操控数据的机会。

说到这,我还就想多问一句:这些乱象是怎么来的?消费者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喜欢看什么?是不是“猎奇”、“剧情”比“真相”好卖?有多少人根本不关心数据准确,只想看个热闹,结果被矫情的内容带节奏?一辆车火不火,卖得好不好,和舆论环境有多大关系,这里面的水多深,谁都清楚。

市场一旦卷起来,就变成了“谁流量大,谁说了算”,真的在产品本身发力的人反而被淹没。现在车企的公关,基本上不是在搞质量提升,而是在研究怎么应对舆论风险,怎么把黑公关堵住,怎么把话题打造好。试问,正常的市场是靠“造谣”卖车,还是靠技术卖车?真到了要靠“网络话术”、“饭圈运营”才能生存,那不是网络乱象,是整个行业出了毛病。

这次六部门的通知,核心意思就是得把行业拉回正道。怎么拉?第一步让企业自查,敞开举报通道,让有问题的账号直接被曝光,顺藤摸瓜深挖到底,把那些靠炒作负面、造假谋利的公关、营销团队揪出来,依法严惩。你要真是车企掏钱雇人“造谣”打击对手,或者自己请黑公关把数据说得天花乱坠,那就该认了,该罚就得罚。

举个例子,假如你一家公司因为正常竞争输了,结果连夜策划个“内幕爆料”,炒热搜索榜,媒体跟风转发,“业内人士爆料”变成“事实”,最后股价掉了,员工被裁了,行业信任也丢了。难道不是“网络乱象”让大家都成了受害者?如果没人出手,没人管,难保有一天连普通消费者都不信广告,不信测评,甚至不信数据。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不少人对这类整治有质疑,觉得是不是管得太宽,会不会影响新闻自由?其实这里也值得顺问一句,新闻自由到底是不是“造谣自由”?在信息高度碎片化时代,咱们每个人都在甄别真假,判断利害。汽车行业多年积累的公信力,真不该被一群流量贩子拿来当赚钱工具,把本来很“技术流”的产业玩成“娱乐领域”。

说到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说是行业病,其实也是信息社会的通病。别觉得只有车企有问题,其实很多产品都有类似套路,只不过这次汽车行业被抓出来,其他行业也是看在眼里。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切乱象本质上都是对现实的误导,消费者被绑架、企业被裹挟、市场被肆意扰乱,都需要有个平台出来说话。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通知里还提了要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这一点其实更值得深思。行业协会平时到底都在干啥?是不是只打招呼发文件,还是能真刀实枪帮大家把内容抓严?车企更要自查自纠,把关键问题“吃明白”,别光想着找水军刷口碑,想着饭圈运营带动销量。行业只有大家都把自己家门“扫干净”,才能有净化的基础。

换句话说,这次专项整治,说是三个月,其实是一次市场清理,也是一次“去伪存真”。就像老百姓买车不看宣传片、不被带节奏,真正搞透明,实打实产品说话,行业才能健康。否则,大家都靠关键词买流量,靠黑嘴抬打,最后连个正经品牌都没有,全都变成名头大、实力空。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当然,整治能做多久,能做多深,最后还得群策群力。平台要自查,企业要自律,政府要强力出手,大家才能合力破局。消费者也不能只做吃瓜群众,也得学会辨别真假,不被谁家“营销号”牵着鼻子走。否则等创业者都变成“网红”,技术研发沦为“套路”,那就真又丢人又亏本。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六部门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大V花式营销,平台加强自查-有驾

你问我怎么看这事?我倒觉得,甭管是市场还是网络,基本规则就是“真相第一,底线要守”。弄虚作假能来钱,能涨粉,但这钱迟早要还,行业迟早得清算。大家心里都明白,不管是谁家,口碑再好、广告再亮,产品再炫,最后都有一瓢凉水:声音再大,不如质量过硬。乱象整治不是为了一时风气,是为了行业能长久发展。

说到底,“黑公关”、"虚假宣传"、"恶意攻击"这些事,说白了都不是聪明,是“偷懒”,是“投机”,是把市场做烂最终赖在消费者身上。现在六部门联合出手了,也别光当个新闻听,大家都得有点警觉:你在信息里看到什么,你在买车时听见什么,是不是可以多想一步、多问一句。不被舆论带节奏,也不盲目跟风,市场才会干净,产品才会靠谱。否则,天天靠网络造势,最后谁都受伤,谁都没好果子吃。

这才是整治网络乱象的真正意义。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