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闻一出来,第一反应就是:打排行榜了?中国车企跑海外,这次看起来比过去更体系化了一点。
我在茶水间碰到个老修理工,他皱着眉头说:你说那些出海车,真正能打得出去的有几个?我见过的,能打硬仗的不多。这句话一出口,又让我想起之前做调研时的一个细节:在欧洲某个国家里,刚到的中国品牌,28.8%的消费者对整体购车环节感觉还不错,但满意度其实还停留在差不多层面。这数字(体感估算/样本有限)看似不算差,但放到我实际开过的几台车上,真实感受的差异更明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某国产品牌在欧洲售后满意度36.5%,而另一国产品牌差不多也就是20-25%(估算),差距说大不大,但是往深里看,除了售后,停车场外的路试体验也不一样。
说到这里,我不是要打击那些刚出海外的车企,只是觉得:他们面对的人物事,都没有一个硬核的标准去判断自己在对手里到底排第几名。从供应链角度讲,一步错,可能就像大桥断了。你想:车子能跑长途,零件能支撑多久?我私下估算,海外市场的百公里制造成本大概在1.2元人民币,熬过试验期,要怎么保证不亏本?也就是说,核心还是物料链和厂房布局。
你看,去年品牌向海外发力,很多车企用两年时间铺渠道,抓了243个销售点,平均下来每个点收获10-15台销量(样本少,自然不准),但指标都写得很漂亮。像我知道的那些厂商,他们搞海外,不只是扔车过去这么简单。背后那点调研、物流、售后服务的锅底,心里都知道:比拼的未必只是车子本身,还包括供应链的节奏感和反应速度。
我以前总喜欢想:车子跟衣服不一样,不是贴牌+一点改色就能出市场。要不然,为什么拼装社区里总有人说这批零件有点问题,要不要等下一批货?很多问题都藏在看不见的环节——比如:一款车的气囊,可能在国内调查经历了23个测试点,去欧洲,可能就经历了简化版。但问题是,怎么确保无论在哪里都不出状况?这,不光是工艺的问题,更多是管理和供应链的细节。
这让我想到一个点:你问我,日韩品牌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打得比国内车强?可能就是早早把供应链链条理顺了,而我们那些国产车,前后产业链条还在磨合。车子出来,消费者开两场,就开始抱怨这个异响和那个漏油。你说是不是?根源还是供应链没套好。
(这段先按下不表)对了,as far as我了解,整个研发其实也不少人把它当百米冲刺,但实际上像个长跑。你觉得,一个好的操控感,是不是跟调校师傅调一调,零点几秒的差距有关?我猜可能远比这个要复杂——因为每一块零件的材质、每一段线路的布置,都在影响着整体表现。这也让我反问:一个车企,如果把所有零件都统一调一遍,能省多少成本?估计不会超过10%,但这10%的钱买不到更好的材质,还可能出现后期啥毛病都没办法修好的情况。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现在想是不是:国产品牌出海有个问题,他们似乎太重标志,而忽略了真正买的是什么。就像我一朋友说的,他买车更看重走起来舒服,静点,对品牌的影响力反倒没那么在意。
我偶尔会想:这次某些国产车推海外,可能也就15-20%的车主会说我一开始就觉得这个品牌靠谱,大部分还在惯、接受、惯再接受的阶段。这个接受过程,就像买新手机:用个半年,就能真心喜欢你,还是得靠用的时间长一点。这个时间的定义不一样,每个人都在慢慢磨合。
我还有个疑问:会不会我们过于强调技术指标反而忽略了人的感受?譬如售后服务再好,又没有让消费者感到真心待我的那份心意,努力也白费。一位销售跟我吐槽:在欧洲,很多人的第一个感受其实是这里的销售,都比国内专业一点,但都更冷漠。所以养成让客户心里有个温度,比什么都重要。
我很怕:国产品牌出海形成内卷后,可能就像堆料似的,拼着拼着就变了味。我还记得大学时期,做一个东西,一直在追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结果一味压榨,最后赔本收场。
车子就像咱们生活的一部分——买车的时间点、价格、配置,都是咱自己生活选择的一部分。国内外差异,未必不是拼命研出来的文化积累。
说到这里,我的内心又飘到:如果某天某国产品牌能像特斯拉一样,不仅是一辆科技车,更能成为我生活中的伙伴。那该多好?你会不会也是?嗯,买车啊,哪天老实说,你心里到底追求个啥?也许这,就决定了这个新体系能跑多远。
(这段留白)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原本只是想写点技术和产业的东西,怎么越写越感觉人变得更重要了。这个变化让我感到蠢蠢欲动。你觉得,未来中国车出海,最难突破的,还是人心这关吗?还是说,核心科技才是根基?反正我觉得,下一场玩法,还是得回归到细节——一台车,一份心意,以及那些藏在供应链中的小秘密。
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思绪,你有没有想过,下一台你要买的车,会是什么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