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之争,最近又被不少人拿出来讨论。其实这事儿根本不算新鲜,早在一百一十年前的纽约、伦敦、巴黎和柏林,电动车就已经满街跑了,甚至比烧油的车还多。那时候爱迪生大力支持电动车,觉得这肯定是未来;而福特则押注燃油车,两边争得不可开交。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最终燃油车碾压了电动车,统治了马路超过一百年。
为什么?说到底,是能量密度和运输成本的问题。汽油每立方米能装下8600度电的能量,输送起来也便宜,管道一铺,运费每升不到一分钱,液体燃料走遍天下都不怕。相比之下,电池的能量密度就差得远。比如一立方米的氢气只能存3.2度电,天然气也不过10度电,就连现在流行的磷酸铁锂电池,能做到每立方米400度电已经算不错了。这和汽油比起来,差了将近二十倍。
液体燃料还有个巨大的优点:它容易储存、也方便运输。不管是跨海还是跨大陆,输油管道和运输船队早已形成一套成熟廉价的体系。反观电力,虽然传输容易,但大规模储存至今仍是难题。就算现在绿电越来越便宜,多出来的电用不完、上不了网,也没法直接存进电池里全世界调度。
所以这几年,有人提出把绿电转化成“绿色液体”,比如太阳能制甲醇。每立方米甲醇可以储存约4300度电的能量,虽然比汽油略低,但比起电池仍是遥遥领先。这种液体既能长距离输送,也能长期储存,还不依赖充电桩和电网改造。
也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内燃机未必会被淘汰——只是它可能不再烧石油,而是改烧这种由可再生能源合成的液体燃料。石油总有一天会耗竭,排放问题也必须解决,但动力系统的形式未必只有纯电这一条路。
说到底,能源这件事,从来都不是“谁取代谁”那么简单,而是“在什么场景下谁更合适”。电动车在城市短途通勤中优势明显,但长距离重载运输或者能源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液体燃料或许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未来的道路,大概不会只有一种车。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