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压监测必看,别等爆胎才懂,关键数字保安全

对于许多驾驶者来说,仪表盘上那个亮起的黄色小图标,像一个带感叹号的括号,常常带来一丝困惑甚至恐慌。

这究竟是什么?

是车子又出了什么大毛病吗?

胎压监测必看,别等爆胎才懂,关键数字保安全-有驾

其实,这个被称为胎压监测系统(TPMS)的警报,是现代汽车上一项至关重要的安全配置,它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你沟通,告诉你关乎行车安全的“悄悄话”。

然而,很多人仅仅把它当作一个麻烦的提示,却没能真正读懂它背后那些数字所承载的生命重量。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为什么国家要强制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都必须安装这个看似“多余”的装置?

答案隐藏在触目惊心的数据里。

根据相关交通安全部门的统计分析,在我国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与轮胎故障有关,而由爆胎引发的事故占比尤其突出,在某些统计口径下甚至高达70%。

更可怕的是,当车辆行驶速度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时,一旦前轮发生爆胎,车辆会瞬间失控,驾乘人员的生还概率微乎其微。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无数悲剧换来的沉痛教训。

正是基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6149,明确要求从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认证乘用车都必须配备胎压监测系统。

这并非汽车厂商为了增加卖点而做的选择,而是国家法规为每一位道路参与者构筑的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那么,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市面上的胎压监测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比较早期的间接式监测,它本身并不直接测量胎压,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汽车的防抱死刹车系统(ABS)的轮速传感器。

它的工作逻辑是:当某个轮胎因为亏气而压力下降时,其滚动的半径会变小,为了跟上其他正常轮胎的行进速度,这个亏气的轮胎就必须转得更快。

系统一旦检测到某个车轮的转速与其他车轮存在持续性的明显差异,就会判断该轮胎可能存在胎压异常,并点亮警报灯。

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它无法显示具体的胎压数值,也无法判断是哪个轮胎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四个轮胎同时缓慢、均匀地漏气,它就会被“蒙骗”,完全无法发出警报。

而现在新车上强制安装的,是更为先进和可靠的直接式胎压监测。

胎压监测必看,别等爆胎才懂,关键数字保安全-有驾

这种系统在每一个轮胎内部都安装了一个集成了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无线发射模块的装置。

它就像一个全天候的“健康监测员”,实时、精确地测量轮胎内部的压力和温度,然后将这些具体的数据无线传输到车内的接收器,最终清晰地显示在仪表盘或者中控屏幕上。

驾驶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左前2.4,右前2.4,左后2.5,右后2.5”这样的精确数值,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了解了工作原理,我们更需要懂得如何解读这些数字。

汽车制造商给出的标准胎压值,通常可以在驾驶位车门B柱的内侧、油箱盖内侧或者车辆使用手册上找到。

这个数值是经过大量测试得出的,综合考虑了车辆的重量、底盘结构和轮胎性能,是确保车辆达到最佳性能和安全状态的基准。

胎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当胎压过高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会变小,主要由胎冠中央部分承受车辆的全部重量,这不仅会导致轮胎中心区域磨损加剧,缩短轮胎寿命,更危险的是会使轮胎的抓地力显著下降。

尤其是在湿滑路面上,过高的胎压会大大增加车辆打滑失控的风险,同时刹车距离也会相应变长。

而胎压过低则更为凶险。

当胎压不足时,整个轮胎会变得过于“柔软”,在行驶中,轮胎的侧壁(胎壁)会发生剧烈的反复弯曲变形。

这种高频率的“揉搓”会使胎壁内部的帘布层和橡胶产生巨大的内摩擦,导致温度急剧升高。

当温度超过橡胶的耐受极限时,材料结构就会被破坏,强度急遽下降,最终结果就是致命的爆胎。

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情况:在寒冷的冬天早晨,车辆启动后胎压警报突然响起,下车检查却发现轮胎看起来并不瘪。

行驶一段路程后,警报又自动消失了。

这并非车辆系统故障,而是基础的物理学原理在起作用——气体热胀冷缩。

轮胎内的空气也是如此,环境温度降低,气体分子活动减弱,压力自然随之下降。

胎压监测必看,别等爆胎才懂,关键数字保安全-有驾

通常来说,气温每下降10摄氏度,胎压大约会降低0.1到0.2巴(Bar)。

因此,冬季冷车启动时胎压偏低是正常现象。

随着车辆行驶,轮胎与地面摩擦生热,胎内空气温度升高,压力便会回升至正常范围。

相反,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胎内温度和压力会显著升高,有时甚至比冷车标准值高出0.3巴以上。

这时,很多新手会慌张地选择给轮胎放气,这是一个极其错误且危险的操作。

因为此时你放掉的是高温高压的空气,待车辆停放冷却后,胎压会变得远低于标准值,下一次行驶时反而会因为胎压过低而增加爆胎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将车停在安全地带,让轮胎自然冷却降温,胎压便会自行回落。

除了季节性变化,我们还必须破除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观念。

比如“胎压打高一点能省油”的说法。

诚然,提高胎压会减小轮胎滚动阻力,理论上能带来微乎其微的燃油经济性提升,但这是以牺牲抓地力和制动性能为代价的,无异于因小失大,将自己和他人置于危险之中。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分相信肉眼观察。

特别是对于俗称“防爆胎”的泄气保用轮胎,由于其胎壁经过特殊加强,支撑性极好,即使在严重亏气的状态下,从外观上也很难看出明显变化。

等到肉眼都能看出轮胎瘪了,其内部结构很可能已经遭受了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因此,唯一的可靠依据就是仪表盘上显示的具体数字。

此外,在更换轮胎、补胎或进行四轮换位后,一定要记得对胎压监测系统进行重置或重新学习。

因为行车电脑记录了每个传感器ID与车轮位置的对应关系,如果不进行重置,系统可能会报错,比如明明是右后轮漏气,警报却显示左前轮异常,给驾驶者造成误导,延误处理时机。

正确的操作方法通常在车辆说明书中有详细说明,一般通过中控系统菜单或方向盘上的组合按键即可完成。

养成定期检查胎压数值的习惯,远比等到警报响起再手忙脚乱要安全得多。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车上所有乘客和道路上其他人的生命负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