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车企财报:比亚迪净利顶半个行业,蔚来单车亏超10万
今年夏天回老家路上,我在服务区碰到一个开着秦L DM-i的哥们,他一边加冰咖啡一边刷手机,说“比亚迪这半年赚得可真多”,语气里有点羡慕也有点不服。后来我翻了下数据,14家主要上市车企净利润总共266亿,比亚迪自己就拿走了155.11亿,相当于每天进账八千五百万出头——这数字放在微信群里都有人说是打错了。
不过不是谁卖得多就能笑到最后。广汽集团就是个反例,上半年直接亏掉25.38亿,同比跌幅267%那种惨烈。我记得前阵子去4S店保养时,接待小伙还抱怨广汽本田的订单少了一大截,“传祺那边也不行”,他说厂里的活动海报换了三版,全是降价促销,但效果一般。产销快报显示他们整体销量掉了12.5%,只有广汽丰田勉强涨2.6%。
再看单车利润这个维度,有意思的地方更多。赛力斯每辆能赚1.48万,是榜首,还比去年涨八成多。我隔壁小区有位大叔刚提了一台问界M9,他说最喜欢的是那个带香氛和按摩的副驾座椅,“跑长途老婆终于不吵我开太快”。长城排第二,每辆1.11万,不过相比去年略降,他们靠坦克、炮这些高端线撑住毛利;魏建军以前讲过,不怕跌出前十,要健康发展,这话听起来像是在给自己打气,也算实话实说吧。
比亚迪虽然量大,但单车利润0.72万元,同比少了一成半。这和他们推冠军版、荣耀版拉低价格有关。有次跟修理厂老刘聊天,他说现在来换刹片的秦PLUS特别多,因为跑得勤,用量也大,这类用户对价格很敏感。“人家不是为了面子买,是为了省油省钱。”李黔之前放话“不打价格战,但玩得起”,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蔚来的情况更复杂,上半年亏117.45亿元,不过单车亏损从11.88万收窄到10.29万。他们砸钱搞换电站和各种用户服务,那是真烧钱。我试过一次乐道L90,当时是在朋友公司楼下借他的NIO App预约试驾,高速段加速挺顺畅,就是方向盘回正力度偏轻。他们的新品牌萤火虫据说销量开始爬坡,如果后续稳定,也许真能帮忙止血一点儿。
销量与利润之间,今年明显出现背离现象——比如吉利卖得猛增47%,但净利反而掉13%。上汽、长安也是类似情况,一个增长双位数,一个微增,可利润都往下走。这让我想起我们县城的一家二手商贩,说“薄利多销”只是书上的好听词,现实是你压货压久了现金流先断。而赛力斯这种反向操作——销量微降但净利飙升——靠的是产品结构优化,高端化路线,不急着冲数量堆KPI。
新势力里面零跑今年表现亮眼,22万辆销量,同比暴涨155%,还首次盈利0.33亿元。我表弟年初买了一台C11增程版,说高速120巡航的时候噪音控制意外地好,而且空调制冷快。他原本担心售后网点少,现在发现城市里铺设速度挺快,小问题基本当天解决,小鹏则把单车亏损从5万元级别缩到几千块,看趋势如果规模再扩大,很可能下一步就转正。不过北汽蓝谷还是卡在低端电动车盈利难题上,每辆赔3万多,即便营收翻倍也没解套迹象。
研发投入方面,比亚迪花295亿领跑,占营收8%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不少小型品牌全年的销售额。据销售顾问闲聊,他们最近内部培训频率很高,新技术、新平台更新节奏甚至让部分技师觉得压力山大;传统巨头如上汽81亿、吉利73亿左右保持稳定,而新势力普遍激进,比如蔚来占比近20%,相当于挣的钱还没投进去的一半多,就先砸研发去了,小鹏同比增加近五成投入,大部分用在智能驾驶域控系统升级,据群友自测,新固件识别弯道限速牌准确率提升不少,不过偶尔会误判施工标志,还需要OTA继续调教才行。
写完这些,我忽然想起昨天晚饭后楼下邻居老马发朋友圈,一张他旧款唐DM停在维修工位上的照片配文:“七年老伙计,该洗洗心脏(电机)啦。”评论里有人问是不是要换新,他回:“等它自己赚够修费再说。”这种带点戏谑又无奈的话,大概也是很多企业此刻真实心情吧——活着先,然后才谈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