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内卷加剧传统模式将崩

中国汽车行业最近有个特别扎眼的数据——2024年,全国有4419家4S店退网了,占总量的2.7%。这可是四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更离谱的是,很多4S店卖车还在亏钱,“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成了行业现状。你听着是不是觉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车是卖得比以前还多,销量直接冲上3000万辆,可经销商却大面积暴雷,龙头企业广汇汽车甚至退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别急着下结论,说行业完蛋了,或者新能源车干翻了传统燃油车。我们先把这背后的几个关键数字捋一遍,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4S店内卷加剧传统模式将崩-有驾

一个显而易见的点是销量——3000万辆,全球第一。按理说,这个数字应该挺能说明问题:车好卖,市场活跃。但问题出在营收和利润上。那些头部的4S店集团,像广汇汽车、永奥集团,今年的财报几乎清一色的营收、净利双降。卖得越多,亏得越惨。归根到底,是一个叫“终端售价倒挂”的现象:经销商拿车的成本价太高,零售价却压低到成本以下,甭管你卖多少台车,每一台都是亏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两个核心原因。一个是价格战,另一个是新能源转型。

先说价格战。过去两三年,尤其是2024年,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打得比拼命还狠。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几乎所有品牌都在降价抢市场。就拿市场份额最大的传统燃油车来说,面对新能源车的冲击,它们不得不降价,甚至贴着成本价卖。制造商为了保住销量拼命砍价,压力传导到经销商这边,他们必须跟着低价走,利润直接被压没了。

再说新能源转型。理论上讲,新能源车应该是经销商的一次机会,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新能源车的销售模式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像特斯拉、蔚来这些新势力品牌,基本上都是直营模式,绕过了传统4S店的体系。哪怕有些品牌还保留经销商渠道,比如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它们的毛利也更低,售后维修次数少,服务利润也薄,经销商几乎捞不到什么油水。

4S店内卷加剧传统模式将崩-有驾

这就很尴尬了。传统燃油车在降价,新能源车在绕过你,你卖得越多亏得越多,退网潮自然就来了。

那是不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都在经历这种困境呢?其实不完全是。这里面有点结构性的问题,不同类型的企业,情况不太一样。

比如新势力品牌,他们虽然也在打价格战,但直营模式让他们的渠道成本更低,用户数据也掌握在自己手上。别看售价压得低,他们的运营效率高,渠道控制力强,亏钱的程度没那么夸张。而传统车企就没这么灵活了。燃油车还在靠4S店卖,新能源车又得开设新渠道,还要维持“双渠道”并行,资源分散、内耗严重。至于外资品牌,虽然在新能源领域也有动作,但它们的本地化程度不如国内车企,尤其在价格战这个环节上,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车企和经销商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是战略性亏损,还是没活路了?

从制造商的角度看,这种亏损是有一定战略意义的。短期来看,价格战确实是在透支毛利,但长期来看,它能帮助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很多企业认为这是个必须“先上车”的机会。不管是贴着成本卖车,还是烧钱搞研发,最终目标是站稳脚跟。

4S店内卷加剧传统模式将崩-有驾

从经销商的角度看,就没那么乐观了。他们的亏损更多是一种被动结果,完全依赖制造商的定价策略和渠道政策。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得面对互联网平台和新势力直营店的双重挤压。换句话说,制造商还有机会熬过去,但经销商的很多问题,已经变成了结构性难题。

那是不是中国汽车行业就没戏了?其实没那么绝对。现在看起来很吓人的那些数据,拆开来看,很多亏损动作是有章法的。制造商的价格战,虽然透支了短期利润,但它们在市场争夺战中占得了先机。而经销商的退网潮,更多是传统渠道体系被新模式冲击的结果,也意味着行业在经历一次深度调整。

对整个行业来说,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它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如果制造商能在价格战后及时调整毛利率,或者找到新的盈利点,比如软件服务、整车订阅,那这些短期亏损是有意义的。如果经销商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转型售后服务、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那它们也未必会被彻底淘汰。

这一切都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行业的“内卷”正在倒逼整个产业链重新思考价值创造的逻辑。价格战、渠道变革、技术转型,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其实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所以,别被那些超吓人的数据吓到。它们只是中国汽车行业转型期的表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下一步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