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这回算是“栽”了个跟头。
新车还没正式“开枝散叶”,消费者“倒戈”的声浪就已甚嚣尘上。
几百位车主齐刷刷地要求“回水”,导火索正是那笔不菲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费,四万多砸下去,结果发现大概率只是个“金玉其外”的摆设,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犯嘀咕”。
这事儿颇值得玩味。
一方面,小米汽车横空出世时,那阵仗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雷军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米粉们的“死忠粉”属性几乎要溢出屏幕。
可另一方面,这才过去多久,咋就“反噬”得这么厉害?
化名杨雷的车主心声颇具代表性:“当初“剁手”订车,图的就是那双风道挖孔设计,觉得这玩意儿才是整车的“点睛之笔”。”结果呢?
汽车博主一番“庖丁解牛”式的拆解,赫然发现风道压根没和散热系统“搭上线”,更别提什么增加下压力的“神效”了。
说白了,这玩意儿可能就是个“花架子”。
这就像你豪掷千金,购入一台号称“黑科技”加持的榨汁机,结果却发现它除了好看一无是处,搁谁都得“闹心”。
更“扎心”的是,这“花架子”还花了四万多,而据车主们估摸,成本可能也就一万块。
这心理落差,任谁也得好好“盘算盘算”。
小米的回应也颇为“耐人寻味”。
道歉是道了,但措辞是“此前信息表达不够精准”,同时祭出了“补偿方案”:要么“改弦更张”,换回铝制机盖;要么“意思意思”,给2万积分。
但这套“组合拳”,显然没能熄灭车主们的怒火。
2万积分折算成人民币也就2000块左右,和4万2的选装费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更何况,改回铝制机盖还得“重头再来”,排队等个大半年。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小米汽车能赢得如此高度的关注,却又如此容易“引爆”争议?
原因之一,在于大众对小米的“期许值”过高。
雷军亲自“挂帅”造车,又是“为小米汽车而战”,又是“人生最后一役”,把调门拉得太高,米粉们自然也跟着“肾上腺素飙升”。
但期望越高,失望的“当量”可能也就越大。
一旦产品未能达到“心之所向”,反噬的力道也就愈发凶猛。
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车企在营销层面耍的一些“小聪明”。
汽车这类“大件儿”,消费者往往会格外“锱铢必较”,恨不得将各项参数配置研究得“门儿清”。
车企为了博取眼球,难免会采用一些“抓人眼球”的宣传语。
但若是过度“粉饰”,甚至出现虚假宣传,势必会引发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一针见血地指出,小米汽车在“挖孔机盖”的宣传上,可能存在片面介绍产品以及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这或已触及《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红线”。
当然,车企也“叫苦不迭”。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大家都在“卷”技术、“卷”配置、“卷”营销。
你不搞点“噱头”,很难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但这个“度”,着实难以拿捏。
实际上,小米SU7 Ultra的这番“风波”,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
造车,终究还是要“夯实基础”。
不能只靠营销,更要靠硬实力。
不能只想着“吸睛”,更要想着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具有价值的产品。
归根结底,消费者购车,买的是产品,更是信任。
倘若车企辜负了这份信任,那么“折损”的远不止是销量。
正如那位隔空喊话雷军的车主所言:“直面质疑才能挽回口碑;若持续回避,或将影响SU7系列乃至未来高端车型的市场表现。” 这番话,颇为“掷地有声”。
小米和雷军都应认真反思,如何在企业品牌与企业家IP之间寻求平衡。
毕竟,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