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我真是越看越喜欢,尤其是一想到它的空间,家里那台老韩系SUV,说实话早就觉得空间太挤了。反正我最近对大尺寸有点偏好,长五米多、宽两米左右,打开车门,瞬间那股沉稳感就跑出来,可能是惯了紧凑感的缘故吧,感觉更舒服了。
我还记得有次跟朋友聊天,他说:你那车坐五个人都挤得很不舒服吧。我心里想,这不就挺明显吗?这款腾势N9的3+3座布局,第二排还可以折叠,储物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哪怕乘满6个人,也不会觉得特别压抑。多大?估算到351升的基础空间(样本少,只是体感),折叠后还能变成1140升,这是个估算值,不一定完全准,但实际用起来,空间真的很充裕。
比起一些同价位的豪华SUV,比如奥迪Q7、奔驰GLS,腾势N9的尺寸和用料,算是笼中之鸟,但我发现它相较那些德国车,动辄百公里油耗8、9L,成本就不一样。这个车配2+2+2的座椅布局,标准的家用舒适不说,商务场合也很有档次。就跟我那老同事说:开车出门,既考虑家用,也讲究点体面。但你真以为它只是体面?动力表现让我挺吃惊的。
这车搭载的三电机,总计925Ps,听着挺吓人,但实际开起来,动力线条流畅得很,零到百公里只要3.9秒(这估算差不多)——比我那台老SUV快多了。你会不自觉地想:这车是不是有点跑车的血统?其实不是,毕竟搭个2.0T引擎,油耗还是很有优势,WLTC百公里不到0.91L,假设一辆车里每月跑1500公里,油费基本上就能控制在900元左右(粗算一下),人家说的家庭用车成本其实挺扎心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车内的座椅布局特别有意思:全真皮配女王座椅,带电动调节和按摩,重点是第二排的腰部、腿托都能调节,而且还加热,体验感很不错。我要是每天坐这么舒服,别说上下班午休了,就是长途旅行都不用担心腰痛。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用户体验能不被花钱买定义得更精准些?
我还想问,像这个级别的车,为什么不把座椅照顾得更细腻一些?比如第三排增配热功能(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者电动调整一类的,想象一下乘坐体验会不会更上一层楼。还记得我那修理工师傅曾经说:这些车用料比之前强多了,但维修成本其实也高,玩中高端这块,零件都贵得吓人。腾势N9的底盘设计很用心,享有中国十佳底盘荣誉,前悬挂双叉臂,后多连杆,说白了就跟咱家用的悬挂调校一样,既稳又舒适。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高端车都把科技堆这么满?其实很简单——就像买个手机,功能多了,用户体验也跟着升级。腾势N9的中控屏、全液晶仪表,尤其那个AR-HUD,科技感到直呼真香。但问题来了,普通家庭出门用够了吗?还真是够,但我心里又在猜:那些花费多年积蓄买豪车的人,真在意这些科技带来的炫耀感吗?还是只看实用。
我打个比喻,像我自己每次上下车,觉得最舒服的其实是带腰托、可以调节的座椅(这段先按下不表),很自然就开始考虑: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车的实用与耐用。这车的调校不仅在动力层面,悬挂调得特别稳,底盘还很扎实。我也曾猜想:是不是因为和供应链关系,这些高端硬件其实都被整合得很细腻,生产也更严么?但其实我其实没细想过,也许制造工艺里的经验值,比那些大牌品牌更为重要。
走着走着,不知道你是否察觉:我对这车的感觉,是越看越有趣。其实我很怀疑,像腾势N9这种车,最大的魅力到底在哪?是空间、性能、还是科技配置?也许是这三者的平衡——它在家庭用车和商务范儿之间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点。再说,坐在车里,有没有突然发现,那个气味,竟然没有塑料的刺鼻?我记得我那兄弟说过:新车的味儿不更代表品质吗?唉,真不全,我觉得,可能还是车内用料的确比那帮家用车好不少。
说到他们会不会觉得太复杂?我倒觉得,有时候简单点反而更难,尤其是这车?可能刚开始消化所有配置时会觉得有点麻烦,但真用起来,早就惯了。你们觉得,未来买个新车,是喜欢越智能越开心,还是喜欢越实用越安稳?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突然想,如果买车像选手机,非得越级越贵,究竟是不是性价比在起作用?)
有点小烦恼的是,做这个家用商务2+2+2布局,其实想想也麻烦。座椅调节、空调系统、娱乐科技,都是撕扯着向上堆的。它的配色选择挺多,紫瑢金、绿华银,都是屏幕和内饰的一部分,个性化的小心思,但我在想,会不会太花哨了?那些多元化的需求,是不是给制造商带来了更大压力?我还记得听销售说:这些车,比大多数人的预期还要复杂,但性能稳定。稳定吗?我觉得,飞速发展中的高端市场,反而更需要这份稳定。
我想留个问题:像这么一台看似多面手的车,买了之后,驾驶者的焦虑会不会更大?维护、养护,这些技术壁垒,是不是都变得更高了?还是未来的家用SUV,都得变成全能才算赢?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相信,细节决定了一辆车的温度,正如那天阳光照进车内时,那个暖暖的感觉,谁不喜欢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