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

劲爆消息!

今天咱们聊聊汽车圈子里头一件挺扎眼的事儿,它能让老司机们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日产,这昔日在华市场叱咤风云的“老将”,如今啊,好像有点儿“疲软”的苗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有驾

话说,日产当年在中国市场,那绝对是“销量霸主”,特别是轩逸,简直就是“国民家轿”的代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奇骏、天籁,也是响当当的“销售主力”,风光无限。

可现在呢?

数据这东西,它不会骗人。

2024年,日产中国区销量腰斩,直接砍了一半!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自由落体”啊!

想想当年,再看看现在,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不禁让人联想到《史记》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

为啥会这样?咱们先来梳理一下。

第一,燃油车时代的优势,现在成了“负担”。

日产当年靠着燃油车起家,技术、市场渠道,那都是杠杠的。

轩逸的省油,奇骏的耐用,天籁的舒适,都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有驾

但时代变了,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现在是新能源的天下!

比亚迪、特斯拉这些新势力,带着“电”的翅膀,呼啦啦地就飞起来了。

日产呢?

虽然也推出了电动车,比如ARIYA艾睿雅,但销量……咳咳,咱们还是别提了,惨不忍睹啊!

一个月卖几百辆,连个“小浪花”都算不上。

这就好比,你拿着一把精钢打造的刀,想去砍树,人家拿着电锯,刷刷刷就搞定了。

这差距,你细品。

说实话,日产在电动化方面的动作,确实有点儿“慢半拍”。

技术储备、产品推出、市场推广,都跟不上时代节奏。

这不,新出的N7,起售价11.99万,看起来好像挺“香”的,可一对比比亚迪秦PLUS,智能化、续航里程,还是差了点儿意思。

为啥会这样?

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有驾

是日产的技术不行吗?

也不是。

是日产的研发能力不够吗?

更不是。

问题在于,它没能及时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没能把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第二,产能过剩,关厂裁员,这日子不好过啊!

销量不行,产能就得缩减。

2023年,日产在中国的产能是160万辆,实际产量呢?

只有79.3万辆,利用率不到一半!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意味着工厂得“空转”,成本就得增加,利润就得下降。

于是,常州、武汉的工厂,都关了。

全球范围内,日产也在关厂裁员,甚至连横滨总部大楼都准备卖了。

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有驾

这都是为了啥?

为了省钱啊!

说白了,就是为了“活下去”,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令人唏嘘。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日产现在面临的困境,就像一棵大树,根基已经不稳,风一吹,就摇摇欲坠。

第三,钱袋子瘪了,日子更难过了。

2024财年,日产净亏损6709亿日元!

这可是创纪录的亏损啊!

要知道,这背后,不仅仅是销量下滑,还有来自美国25%的进口关税、中国市场白热化的竞争、电动化转型滞后等多重压力。

面对困境,日产也想过自救,推出了“Re:Nissan”重组计划,也表示要投资100亿元加码中国电动化。

但问题是,它能行吗?

现在看来,日产的电动化策略,有点儿“傍大款”的意思——跟华为、东风合作,借用别人的技术。

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有驾

这当然能加快转型速度,但问题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你怎么跟比亚迪、蔚来这些“技术流”选手竞争呢?

这就像,你穿着别人的衣服,怎么也显不出自己的范儿啊!

第四,市场份额“跌跌不休”,退出倒计时?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4.1%跌到了11.2%。

这趋势,可不太妙。

如果2025年销量再跌破50万辆,那日产就真的要“凉凉”了。

想想那些已经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系品牌,三菱、斯巴鲁,都是前车之鉴啊!

它们或者关厂,或者停售,都选择了“撤退”。

日产呢?

它现在也开始关闭工厂,这信号,可就值得玩味了。

这是否意味着,它也准备“跑路”呢?

第五,中国速度的“降维打击”,合资时代终结?

日产中国销量三年腰斩,电动化溃败,退出倒计时?-有驾

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是“突飞猛进”啊!

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5%,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超过61%。

这种“中国速度”,对传统车企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日产虽然也开始“本土化研发”,但节奏还是太慢了。

大众、通用,人家都已经在新能源车领域,实现了年销50万辆的成绩。

你看看,人家都已经“上桌吃饭”了,你还在门口“敲门”呢。

总结一下,日产的困境,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燃油车时代的优势,在电动化时代,反而成了“累赘”。

它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脱胎换骨”的决心。

那么,日产的出路在哪儿?

要么,彻底融入中国产业链,成为“本土化2.0”的代表;要么,在“技术代差”和“成本绞杀”中,黯然离场。

时代变了,你不变,就等着被淘汰吧!

这场“日产危机”,也给所有外资品牌,敲响了警钟。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想赚钱,就得“接地气”,就得“懂中国”,就得“与时俱进”。

否则,再大的牌子,也得“歇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