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记忆里的江苏地图 车牌字母背后的地域认同
那天在高速收费站,看着前方苏N牌照的车,我下意识地想起了刘强东。这个字母与城市的关联,就这样扎根在脑海里。江苏人辨认车牌的方式,从来不只是地理课知识,更像一场关于地域认同的民间测验。
南京的苏A毫无争议——省会地位根深蒂固。我作为南通人,苏F早已融入血脉。周边的苏锡常镇扬泰,因频繁往来而熟悉。那些看似牵强的记忆法,恰恰揭示了地域关系的亲疏。
盐城的苏J,因“开车口碑”被记住,略带无奈。淮安的苏H、连云港的苏G,借助首字母关联尚算顺畅。最困扰的是徐州的苏C——字母排序与城市地位难以对应。宿迁的苏N,靠刘强东的个人知名度弥补了字母本身的陌生感。
这套民间记忆体系背后,是复杂的地域关系网络。车牌字母的记忆难度,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在省内的认知度。那些需要借助外部联想的城市,往往在文化认同或经济联系上存在某种疏离。
南京被戏称为“徽京”,恰是这种疏离的体现。当苏锡常心向上海,苏北认同徐州,南京自然将影响力辐射至安徽的芜马滁。这种跨省互动,打破了行政边界,形成了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文化圈。
江苏内部的区域划分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江南江北,到苏南苏北,再到苏南苏中苏北。每个概念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经济现实。如今,随着高铁网络密布、过江通道增多,这些界限正逐渐模糊。
车牌记忆的困难,终将随着人员往来频繁而化解。当江苏人不再需要刻意记忆每个字母对应的城市,当地域间的流动成为日常,那时我们或许真正实现了内在的融合。
这不只是记住车牌字母的小事。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脚下的土地,如何重新绘制心中的地图。那些车牌背后的故事,还在继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