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地狱级竞争模式,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车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在2025上海车展上的发言,揭示了合资车企转型的深层逻辑——这场生死存亡的较量,本质上是本土化能力的终极对决。
一、合资2.0:反向输出的战略革命
过去三十年,合资车企奉行拿来主义的1.0模式:将海外车型进行本土化改造,贴上中国特供标签。这种模式在燃油车时代屡试不爽,却在新四化浪潮中暴露出致命缺陷。德国大众MEB平台打造的ID.系列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正是传统模式失效的明证。
上汽大众转向合资2.0模式,本质是研发主权的重新定义。ID. ERA概念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团队首次主导整车研发全流程。从造型设计到三电系统,从智能座舱到增程技术,每个决策节点都由中国市场数据驱动。这种反向输出模式,让德国狼堡的设计师首次为中国方案让路。
二、增程博弈:技术路线的生存智慧
傅强将增程技术比作充电宝的比喻,精准揭示了消费行为的本质转变。在充电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今天,增程技术已从续航焦虑的解药,演变为消费心理的安慰剂。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增程车主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90%,这与五年前插混车型“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的使用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但技术路线的选择绝非简单的市场迎合。上汽大众布局纯电+增程+插混+燃油全能源矩阵,实则是构建技术护城河的防御策略。当纯电赛道被新势力占据,燃油市场持续萎缩,增程技术成为合资车企维持技术存在感的关键战场。这种技术冗余策略,实则是应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生存智慧。
三、市场份额保卫战:30%魔咒下的生死时速
比亚迪在插混市场30%的市占率神话,恰似悬在合资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傅强的警示意味深长:在技术迭代速度以月为单位的中国市场,任何市场优势都是流动的沙堡。合资车企需要警惕的不仅是市场份额的流失,更是技术代差的加速形成。
这场突围战的胜负手,在于本土化研发的深度。当跨国车企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当中国工程师开始主导全球车型开发,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ID. ERA量产版明年一季度的上市,或将成为检验合资车企转型成效的试金石。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已超越产品层面的较量,演变为研发体系、响应速度、数据应用能力的多维战争。合资车企的转型启示录告诉我们:在这个全球最残酷的汽车竞技场,唯有将中国市场的DNA融入品牌基因,才能获得继续参赛的资格。当中国定义开始反哺全球市场,这场突围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