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大飞机制造企业到底有多厉害?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二十年前,可能连本地人都不敢拍胸脯保证。
但如今你要是去黄田坝、新都这些地方转悠转悠,随便找家茶馆坐下,隔壁桌的大爷都能给你唠上半天国产大飞机的故事。
从歼击机到客机,从零件打磨到整机装配,成都的航空产业就像火锅里的九宫格,每个格子都藏着让人惊叹的硬核技术。
先说这家爱乐达航空制造,别看名字里带个"乐"字,干的可都是刀尖上的活计。他们家车间里摆着的数控机床,精度能达到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给飞机做"外科手术"都不带抖手的。前些年给C919造燃油系统部件时,工程师们硬是把零件的装配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相当于把一根铅笔芯掰成200段,每段都要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听说去年他们又接了个大单,给某新型客机造起落架舱门,光是设计图纸就修改了37稿,最后愣是把重量减轻了15%还没影响强度,这手艺搁古代都能评上"八级工匠"。
再说说中航成飞民机,这家公司名字听着像"民工",实际上干的都是"神仙活"。当年C919的机头制造,全球三家公司竞标,成飞民机愣是靠着0.01毫米的装配精度把老外竞争对手甩出两条街。你可能不知道,飞机机头就像人的脑袋,既要扛得住2.5倍音速的风压,又得保证飞行员视野开阔,成飞民机的工程师们愣是在风洞里做了上千次试验,最后造出的机头不仅轻得像鸟骨头,还能在零下50度的低温里纹丝不动。前阵子AG600两栖飞机首飞,那个装着各种传感器的"大脑袋",就是他们用3D打印技术造出来的。
要说成都航空业的底气,还得看成飞集团这个老大哥。当年造歼-10的时候,国外专家断言中国造不出电传飞控系统,结果成飞的工程师们硬是把航空母舰的控制系统搬到了战斗机上。现在更狠,他们给歼-20装的鸭翼,能让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像燕子一样灵活。去年珠海航展上,歼-20表演眼镜蛇机动时,现场观众的手机差点被震得集体黑屏——那升力系数,比美国F-22还高出个把百分点。更绝的是,成飞现在连卫星都能造了,去年发射的"大运"卫星,上面的太阳能帆板展开精度达到了纳米级,太阳一照就能自动调整角度。
成都航空业的牛,还牛在产业链够全乎。从青羊区的航空产业园到新都的航空大部件基地,方圆百里的工厂就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给C919造机翼的,是距离成飞不到十公里的某家民企;给AG600造发动机的,是转行过来的摩托车配件厂。前年有个德国工程师来考察,看到成都企业能把航空钛合金加工成米粒大小的零件,当场就惊掉了下巴:"你们这是把机床开出了绣花针的功夫!"
要说最让人提气的,还得是成都人敢啃硬骨头。当年国家说要搞大飞机,多少地方都在观望,成都直接掏出200亿建了亚洲最大的风洞实验室。去年那个让马斯克都眼红的"盛世龙"飞行器,能在天上垂直起降,核心部件就是成都企业用造歼击机的材料做出来的。更绝的是,成都现在连低空经济都玩明白了,满街跑的无人机送货,用的都是给军机研发导航系统的技术。听说有家做外卖的小哥,骑的电动车上装的避障系统,原理跟歼-20的雷达一模一样。
不过最让老百姓有面子的,还得是国产大飞机飞进寻常百姓家。现在成都双流机场每天起降的C919,机身上贴着"四川造"的标签,机舱里用的娱乐系统是成都电科航电研发的,连座椅缝线都是本地企业用航空标准做的。前阵子有个旅游团坐C919去拉萨,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机翼上的防冰装置,导游自豪地说:"这玩意儿能在零下40度喷出酒精防结冰,配方还是火锅底料改良的!"
站在新都航空产业园的观景台上看,成片的厂房里时不时传来机床的轰鸣。有老工人说,以前造歼击机是给国家争口气,现在造客机是给老百姓攒福气。这话听着糙,细琢磨还真有道理。从歼-5到C919,从歼-20到"盛世龙",成都人用六十多年的时间,把航空报国的情怀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蓝天梦想。下次坐国产大飞机的时候,你不妨摸摸座椅扶手——说不定那里就刻着成都工匠的名字。
各位看官,你们说成都这航空产业要是继续这么整,啥时候咱普通人能打个"飞的"上下班?评论区聊聊你的脑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