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车这玩意儿,听着像捡了个钵满盆满的大便宜,实际上呢?一不留神,就是个泥潭,陷进去拔都拔不出脚。前儿,我一个堂弟,就因为这事儿差点跟自家那位闹掰了。
事情是这样的,他瞅上一辆典质的奥迪A6,车况瓷实,价格比旧车市面上要跩掉近一半。眼馋啊!谁不眼馋?结果才溜达俩月,前任车主突然杀上门,说窠子里的租子(贷款)没缴清,要把车押走。堂弟直接宕机,捧着那份契约去找讼师,讼师撂下一句,这契约签的,满地鸡毛,想维权,难如蜀道。
这档子事,又不是什么孤例。我边上几个哥们,都栽在这抵押车跟头上了。想占便宜,是人性的底色,但掂量抵押车,可得把眼珠子擦亮堂了。
先掰扯掰扯这抵押车到底是啥来头。说白了,就是车主把爱车当做身外之物典质给贷金公司或者个人,换几个润笔,好周转。等期限一到,没钱赎当,这车就成了抵押物,拿出来鬻卖。听着似乎没甚大碍,可关键就在这“典质”俩字上头。
你要晓得,典质车的所有权,还是牢牢拽在原车主手里的。你买的,不过是那辆车的使用权,而非产权。一旦原车主把欠款一把梭哈清了,抑或债权人循到了你这辆车,随时都能把车收回去。你拽着契约奔法院,胜算嘛,呵呵。
这里头,最容易出岔子的地方,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一些奸猾的营生,会故意瞒天过海,藏着掖着车辆的真实情况,比方说是不是已经几度典质,是不是还有悬而未决的违章,甚至是不是赃车。你自以为捡了个金饽饽,其实是接过了个手榴弹。
再唠唠那张债权转让文书,这玩意儿可得绷紧神经。不少心黑的商家,会在里面藏雷,诸如只字不提车辆被追缴的责任,或者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等你醒过腔来,再去想辙,黄花菜早就馊了。
与坊间认知龃龉的是,很多人觉得典质车便宜,是因为车况不顶事,但实际上,最大的梗在于车辆的法理归属。车辆本身也许没啥毛病,可你分分钟可能丧失它。
那,怎么着才能不跌进典质车的坑里呢?
第一,别单单盯着那几个数字。价格低得不像话,肯定有妖。要多方摸底车况和车辆的典质情况,把车辆的来龙去脉和典质案底摸个门儿清。最好招呼个懂门道的朋友一道去,或者花点小钱找个专业的评鉴机构。
第二,契约可得逐字逐句地细咂摸。每一条约款都要搞明白,尤其是关于车辆被追缴的责任归属。最好请个讼师把把脉,免得被那些黑心肝的营生钻了空子。
第三,买了车,马不停蹄地把车上的GPS定位装置卸了吧。有些前任车主或者债权人,会倚仗GPS锁定车辆,然后伺机摸走。这可不是瞎掰,真有人这么干过。
还有那么一丢丢,入了典质车,最好低调行事。别开着它到原车主常常出没的场合,也别把车撂在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
当我们一味地将购买典质车的动机归结为“贪贱”,是否忽略了部分人眼下的经济困厄?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他们能拥有一辆车的独木桥。这部分人往往法律意识匮乏,更容易被蚕食。
当然,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如果你不是手头拮据,或者对车辆的需求不是那般火烧眉毛,我还是劝你买正儿八经的二手车。固然价格贵那么一眯眯,但至少安心省力。
单说2023年,天朝上下因典质车滋生的龃龉案件就逾越数千起,这个数,就足够说明问题的棘手程度。
这事,说穿了还是一个风谲云诡与裨益的权衡。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阅历,能够窥破玄机,并且愿意承担后果,那你大可以考虑买典质车。可如果你是个法律菜鸟,或者怕磕碜,那还是退避三舍为妙。
想想我那堂弟,瞎折腾了老半天,又是兴讼,又是寻讼师,结果捞回了一星半点的钱,可光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得不偿失啊!
归根结底,价廉不是王道,安然落地才是真章。舍得花点钱做背调、找讼师,也比事后捶胸顿足强上一万倍。就好比相亲,别光看倩照,还得瞅瞅本尊,唠唠三观,才不会踩坑。
这事,真不是说着玩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