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带有智驾的车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发生事故时撇清自己的责任,但没有任何一个车企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似乎到目前为止,所有智驾出现的事故都是车主全责,这一现象有望打破。
比亚迪率先公布“天神之眼”智能泊车兜底政策,成为行业内首个明确划清智驾使用边界与赔付责任的车企,将“智能免责”推向公开化审判。
按照比亚迪的声明,只要是搭载“天神之眼A/B/C”的车辆,且启用泊车辅助功能,在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导致的事故中,比亚迪全面负责,不让车主背锅。
这不是模糊表态,而是写进条款的硬承诺:不限车主身份、不限整车质保期、终身保障,覆盖所有高阶泊车功能,包括遥控泊车与代客泊车。
事故责任划分也不再是“信口开河”。单方事故由比亚迪认定算法失误即可赔付;多方事故以交警认定为准,若系统原因致责,比亚迪赔车赔人赔第三方。
但比亚迪也没有一味揽责。凡是用户私自改装、误操作、未启用智驾或系统本身损伤引发的事故,明确不兜底,责任归属一清二楚。
这套规则的实质,是比亚迪在用法律语言给“智能驾驶”立规矩。在其他车企用用户协议藏免责条款的时候,比亚迪选择了主动承担。
这背后当然是技术自信。智能泊车不是新功能,但媲美L4级的系统安全性与容错率,只有当年自动挡替代手动挡时才出现过这种信心。
从战略角度看,这更是比亚迪为“让用户敢用智驾”扫清最后一块心理障碍。**兜底=背书=赋权用户。**这是过去所有智驾厂商不愿做的事情。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事故发生时,系统是否启用由谁认定?比亚迪既是车主,又是裁判,这一机制是否公平?**是否需要引入独立验证机构?
比亚迪的“划清边界”,终究还是车企单方标准。它能成为行业范本,也可能因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陷入争议。制度建设远未完成。
不过,有争议,才有破局的可能。比亚迪至少开了第一枪,把责任问题从车主身上移出,抛向公众、行业与监管者,推动了规则的诞生。
在智能驾驶的“无人区”,比亚迪已经踩出了第一块石头,后来的车企要么跟进,要么继续藏在用户协议里,把智驾当成免责的护身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