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有点看不懂了,卖车的好好卖车不行吗?
怎么一个个都跑去研究咱们的饭碗了。
先是美国的特斯拉,在洛杉矶正儿八经地开了一家超级充电餐厅,听说那场面,跟抢最新款手机似的,有狂热的粉丝提前十几个小时就去门口排队等着,就为吃上第一口。
更让人咂舌的是,这家餐厅开业才六个小时,光是卖吃的和充电服务,就挣了四万七千多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三十多万,比旁边那家麦当劳忙活一整天的收入还高出三成。
这事儿还没聊明白呢,国内这边,华为的余承东大半夜地发了条微博,照片里是在内蒙古的鸿蒙智行用户中心,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都是当地特色菜。
这一下可好,全网都开始开玩笑,管鸿蒙的用户中心叫“鸿蒙大酒店”了。
大家一扒才发现,这还真不是个例,全国两百多家鸿蒙用户中心,都在根据地方特色给车主提供免费美食,深圳有椰子鸡,四川有辣兔丁,广州的双皮奶管够,标准还不低。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些汽车巨头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车不造,怎么都跟餐饮业杠上了?
其实,这背后门道可深了,这根本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整个汽车行业玩法变了。
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最根本的变化:现在的新能源电车,和以前的燃油车,在用车习惯上是完全不同的。
以前咱们开车去加油,油枪一插,三五分钟就搞定,付了钱就走,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你和加油站之间除了交易,没有任何多余的交集。
但现在开电车,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就算你用的是最快的超级快充,那也得等上半个多小时,要是用慢充桩,那可能就是一晚上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这多出来的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车主能干什么呢?
总不能一直坐在车里干瞪眼,或者低头刷手机刷到脖子酸吧。
就是这段以前被我们忽略的“等待时间”,现在成了这些车企眼里的香饽饽,成了他们争夺用户、提供服务的黄金机会。
我们先看看特斯拉是怎么利用这段时间的。
它在洛杉矶开的那个餐厅,绝对不是咱们想象中4S店休息室里那种简陋的茶水间。
它整个就是一个未来科技体验馆。
餐厅里有八十根最新的V4超级充电桩,和吃饭的地方紧挨着。
车主把车停好,插上充电枪,就可以直接在车里的大屏幕上点餐,菜名都起得很有意思,比如“Model S肋眼牛排”配上一杯“Autopilot奶昔”。
更有意思的是,吃饭产生的积分还能用来抵扣充电的费用。
据说后厨里有四十多个特斯拉自己研发的机器人来回穿梭,屋顶上铺了近两千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自己发的电自己用。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数据显示,来这里充电的车主,平均待的时间从以前的二十八分钟,一下子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
你多待了半个多小时,可能就不只是充电了,你会坐下来,透过餐厅的全景玻璃,一边吃着汉堡,一边看着餐厅里循环播放的《回到未来》这类科幻电影。
不知不觉中,原本枯燥无味的充电等待,就变成了一场有趣的科技主题派对。
车主体验好了,自然也愿意多花钱,消费的次数也上去了,难怪营业额那么高。
再把目光转回我们国内,鸿蒙智行的路子就完全不同。
它不跟你玩高冷的科技感,而是主打一个“接地气”和“人情味”。
为什么余承东在内蒙古吃烧麦的微博能引起那么大反响?
因为它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一个高高在上的科技公司大老板,竟然和普通用户一样,在服务中心吃着家常便饭,这种反差一下子就拉近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鸿蒙在全国各地的用户中心,把“入乡随俗”做到了极致。
你去到深圳的店,就能喝到地道的椰子鸡汤暖暖胃;到了四川的中心,那空气里都弥漫着麻辣兔丁的香味;在广州,各种广式糖水双皮奶让你吃到饱。
而且这可不是用速冻点心和速溶咖啡来敷衍你,而是正儿八经的饭菜,据说餐标人均能到五十块钱,菜单还每天都换花样,生怕你吃腻了。
这种“宠粉”的架势,让车主们都开玩笑说,感觉自己是花三十万办了张饭卡,顺便送了台车,以后可以天天来免费吃饭了。
这种看起来“亏本”的买卖,实际上背后是一盘大棋。
它把整个服务流程都盘活了。
比如,你准备去给车做保养了,手机APP会提前把当天的菜单发给你,让你还没到店里就开始期待了。
到了之后,你可以一边悠闲地吃饭,一边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维修的进度,或者跟其他车主聊聊天,参加个小沙龙。
保养结束要走了,服务人员还会问你要不要打包一份夜宵带给家人。
这么一套体验下来,去4S店就不再是一件麻烦事,反而成了一种放松和社交。
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用户中心的到店率猛增了四成。
很多原本只是抱着“蹭饭”心态来试驾看看的人,吃着吃着,感受到了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可能就心动下单了。
说白了,这表面上是汽车品牌在比谁家的饭更好吃,谁家的服务更周到,但骨子里,其实是一场关于用户数据和用户关系的争夺战。
特斯拉会默默记下你在哪个时间段来充电,喜欢吃什么口味的汉堡,看了多长时间的电影。
这些信息看似和开车无关,但却能帮助它优化自动驾驶的算法,让车内的娱乐系统更精准地推荐你喜欢的内容。
鸿蒙智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它通过分析用户的点餐数据,就能知道哪个地方的用户偏爱什么口味,夜宵服务是不是真的能吸引更多人选择在晚上来做保养。
这些行为数据,都在帮助它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用户,把用户的形象描绘得越来越清晰。
这种理解,最终都会体现在新车的设计和未来的服务里。
更深层次的,是用户关系的彻底改变。
以前的4S店,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冷冰冰的交易场所,买车、修车,办完事就走。
但现在,像蔚来汽车打造的“牛屋”(NIO House),就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卖车的地方了。
它更像是一个高端社区的会客厅,一个属于车主们的社交空间。
太原的牛屋里融入了晋商的文化元素,合肥的牛屋拿到了环保的零碳认证。
在牛屋里,你可以喝咖啡、开会、给孩子办生日派对,甚至蔚来的服务人员还能帮你代驾、接送孩子、开家长会。
这种把服务做到极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强烈的社群归属感。
所以我们能看到,蔚来最高端的车型ET9,超过九成五的车主都是从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传统豪华品牌转化过来的,社群里用户的复购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五。
当一个品牌提供的不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工业品,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连接时,用户对它的忠诚度就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
这或许就是未来汽车行业竞争的新方向,除了比拼谁的技术更硬核,还要比拼谁更懂生活,谁更懂得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