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进领克Z10的驾驶座时,手心微微冒汗——毕竟这车官方号称3.5秒就能从静止冲到100km/h,这速度可比很多跑车还凶。但当我真的踩下电门那一刻,眼前的景象却让人意外:明明是瞬间被按在椅背上的推背感,方向盘却像被磁铁吸住一样稳当,连副驾的朋友都没碰洒手里的咖啡。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时突然发现安全带其实是用钢筋焊死的,刺激归刺激,安全感却拉满了。
快是真的快,但快得很有“礼貌”
领克Z10的加速能力用“凶残”来形容都不为过。试驾那天在封闭场地,教练特意叮嘱:“第一次开别开运动+模式。”结果没忍住偷偷切了模式,一脚电门下去,整个人直接懵了——眼前的景物像被按了快进键,后视镜里的安全锥筒瞬间缩成小点。同车的媒体老师吓得一把抓住扶手,事后还开玩笑说:“你这脚油门踩下去,我手机壳上的哆啦A梦都贴成平面了。”
不过最让人惊喜的不是快,而是它“收得住”。普通电动车加速时总有种“无脑冲”的莽撞感,但Z10的电机调校像极了老司机踩油门:起步时扭矩释放得线性均匀,不会突然把人晃晕。官方给出的34米级刹车距离也实打实靠谱,试驾时连踩五次急刹,刹车脚感始终如一,完全没有某些电车那种“刹到后半段突然脚软”的毛病。
底盘藏着“黑科技”,过弯像开轨道车
在市区高架桥的连续弯道上,我终于明白为啥试驾员敢让我这个新手开运动模式。这车过弯时仿佛自带轨道——方向盘转多少车头就指哪,车身侧倾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前双叉臂悬挂+后五连杆的组合本来就是操控利器,再加上能主动调节软硬高低的双腔空气悬架,过减速带时底盘像在揉面团,遇到急弯时又瞬间切换成钢板一块。
有次雨天在湿滑的环岛路试车,故意用60km/h的速度切进弯道。后轮刚有点打滑的趋势,就感觉方向盘轻微震动,车尾立刻被“拽”回正轨。同行的工程师揭秘:“这是四驱系统在0.1秒内把动力从打滑轮转移到抓地轮,比人脑反应还快三倍。”
续航不玩虚的,冬天也能放心开
去年冬天在北京实测时,我们特意选了最冷的那天出门。表显续航从632公里掉到167公里,实际跑了249公里,动态续航准确率超过81%。换算下来,开着暖风听歌的状态下,每百公里电耗也就17度出头。最实用的是它的“保真模式”——电量剩30%还能全力输出,不像某些电车电量低了就变成“移动路障”。
充电时还发现个贴心细节:用800V超充桩补能时,中控屏会显示电池温度曲线。有次充电遇到电压不稳,系统自动把充电功率从240kW降到180kW,保护电池的同时也没耽误太多时间。这种“既要猛又要细”的设计理念,确实很对技术控的胃口。
智能驾驶像“驾校教练”,该放手时绝不管闲事
在高速上试它的领航辅助时,遇到隔壁车道大货车突然压线。Z10的反应比我还快半拍——先是方向微微左打拉开横向距离,同时车速从120km/h降到110km/h。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要不是仪表盘上的车道线突然变红,我都没意识到系统介入过。不过它也不是全程当“妈宝”,比如在车流密集的匝道口,系统会提前10秒退出辅助,方向盘震动提醒接管,这种“该放手时就放手”的逻辑反而让人更安心。
自动泊车倒是闹过笑话。有次在地库试垂直泊入,系统打了三把方向才停正,活像刚拿驾照的新手。销售小哥尴尬解释:“我们工程师说这是为了确保绝对安全...”转头试了试小米SU7的自动泊车,确实更利落,但转念一想——真要追求停得快,我自己动手30秒就搞定了,谁还等自动泊车啊?
开完才发现,快车也能很“佛系”
两周深度体验下来,最颠覆认知的是这车的“人格分裂”。运动+模式下它是头暴躁的猛兽,红绿灯起步能把Model 3 Performance甩开半个车身;切到舒适模式又瞬间变身移动大沙发,过井盖时连后排乘客的手机支架都不带晃的。有次接丈母娘去医院,老太太下车时还夸:“这电车比之前坐的奔驰还稳当。”
现在终于理解工程师说的“既要性能又要体面”是什么意思。同价位的电车要么疯狂堆续航,要么无脑堆屏幕,Z10却把功夫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底盘那26个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或是电机散热系统能承受连续12次弹射起步。这些藏在钢铁躯壳里的硬核技术,才是它敢说“快而不慌”的真正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