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同速、无人充电、换电升级……新能源车企掀起充电技术竞赛

摘要: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随之掀起的是中外新能源车企充电技术的一场竞赛。

油电同速、无人充电、换电升级……新能源车企掀起充电技术竞赛-有驾

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5分钟补能400公里,充电速度直逼燃油车加油,华为“一秒一公里”液冷超充、极氪1.2MW全液冷充电桩同步推进……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随之掀起的是中外新能源车企充电技术的一场竞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主流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背后,能否驱散纯电动汽车消费者的“补能焦虑”阴影,成为了新能源车企角逐的下一个赛场。

“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成集体口号

踏入2025上海车展展馆,“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标语随处可见。

比亚迪“兆瓦闪充”充电桩,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在比亚迪展台,一台“唐”正通过“兆瓦闪充”系统补能。据技术人员介绍,这项基于1000V全域高压架构和10C倍率电池的技术,可在5分钟内补充407公里续航,峰值功率达1000kW,几乎与燃油车加油速度相当。“我们的目标是让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终结里程焦虑。”比亚迪展台负责人表示。

油电同速、无人充电、换电升级……新能源车企掀起充电技术竞赛-有驾
为数字能源展区的全液冷超充桩,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在6.1馆内,华为更是喊出了”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的口号。数字能源展区的一台“一秒一公里”全液冷超充桩前围满观众,据介绍,这款液冷终端支持600kW至1000kW功率输出,枪线重量仅传统设备的1/3,可以控制在2.5公斤。华为工程师向记者举例,比如用全液冷超充桩给问界M9充电,在-10℃环境下充电10%至80%也仅需15分钟,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35%。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是我们给液冷超充定义的一个特点。好比你买咖啡,一般充电耗费的时间就像从头开始做一杯手冲咖啡,而液冷超充花费的时间相当于点一杯星巴。”该工作人员形容道。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此次发布的兆瓦级超充产品首次面向商用车领域。

小鹏展区的核心位置,也矗立着最新的S5液冷超充桩。“最大功率800千瓦,实测充电1秒续航超过1公里。”小鹏充电产品专家小林指着身后的屏幕上实时播放着P7+车型的充电实测,并向记者介绍,“15分钟补能450公里,这意味着在商场喝杯咖啡的时间,车辆续航即可覆盖上海到苏州的往返路程。”

更关键的是,小鹏超充站已形成技术矩阵:从600多座功率480千瓦的S4超充站,到覆盖核心商圈的S5超充站,再到酒店写字楼的目的地充电站,构建起“即充即走”与“场景化慢充”的互补网络。

在技术兼容性上,小鹏也展现出开放姿态:“只要符合2015国标,所有品牌车型都能使用我们的超充桩,且充电效率比第三方桩高20%-40%。”他说。

从无人充电到换电升级,“花式补能”同样吸睛

超充之外,车企的“花式补能”同样吸睛。长城汽车展台内,一台自动充电机器人正为观众演示无人化充电流程:车辆泊入车位后,机械臂通过AI视觉识别充电口位置,几乎在30秒内,开盖、抓枪、插枪一气呵成。“我们的充电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配市场上98%的充电接口。”长城充电业务负责人陈春辉介绍,该系统已在保定总部园区试运营,使单个充电车位日均服务车辆数提升300%。更具突破性的是,这套系统通过与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可实现车辆自动泊车、自动充电、自动驶离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

长城无人充电机器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蔚来的换电站则展现了另一种补能思路。在蔚蓝展台上的模拟换电站场景下,记者看到,车辆停稳后,底盘下的换电机器人自动卸下旧电池,2分27秒内就完成新电池从检测到更换的全部流程。现场工作人员补充到,截至2025年4月,蔚来已在全国建成3243座换电站,日均换电服务超20万次,覆盖700余座城市。这种"车电分离"的模式,不仅解决了补能效率问题,更通过电池资产证券化,降低了用户的购车门槛。

油电同速、无人充电、换电升级……新能源车企掀起充电技术竞赛-有驾
蔚来换电站正在“换电”演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宝马展区的"无忧充电"服务则展现了高端品牌的差异化路径。用户通过APP预约后,车辆可自动驶入虹桥机场超充站,机械臂完成充电后将车辆停放至指定车位。“我们的超充站配备专人服务,充电效率比普通充电桩提升40%,与此同时还能为用户节省停车费。”宝马培训师透露,宝马最新研发的800V高压平台车型“新时代”,将于2026年实现15分钟充电200公里的目标。这种“充电+代客泊车”的服务模式,正在重新定义高端用户的补能体验。

“目前仅有30%的超充桩能完全发挥其性能”

观察本届上海车展不难发现,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慢、节假日高速补能排队等问题,车企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就超快充技术而言,“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然而,尽管超充技术突飞猛进,其大规模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在采访中,多位车企充电部门负责人坦言:“超充桩需要匹配车辆的5C电池和高压平台,而当前市面上仅30%的车型支持。”

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宁德时代作为国内电池行业的巨无霸,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带来了“王炸电池”,发布了三款新产品: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钠新电池,以及骁遥双核电池。

其中,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超长续航和峰值12C充电能力的磷酸铁锂电池,与目前市场上量产的主流4C快充相比,效率提升了300%,充电速度可达到30秒75公里(即一秒2.5公里),这项超充技术刷新了全球纪录。

不过,记者了解到,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虽实现12C快充,但需要配套的1.3mW超充桩支持。“目前市场上仅有30%的超充桩能完全发挥其性能。”宁德时代研究院负责人坦言,电池与充电桩的协同发展仍是行业痛点。更严峻的是,超快充电池的结构、工艺与普通电池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将现有产能改造为超快充电池产线,成为产业链的新课题。

充电协议的不统一,同样是摆在超充普及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没有统一标准,超充车型只能依赖品牌自建桩,这将导致资源浪费。”长城充电业务负责人陈春辉表示,国家正推动“2015+”超充协议,试图终结“各自为战”的乱局。重庆等地的“超充之城”政策也已开始推动协议统一,对符合国标的超充桩给予补贴。

尽管“油电同速”任重而道远,但从这场始于上海车展的技术竞速,可以觉察到,充电从“人等车”变为“车等人”的进程已按下快进键。未来的城市道路上,或许不再有“加油”与“充电”的区别,有的只是能源补给方式的自由选择。

头图为华为展台人头攒动,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