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纷纷“放弃”电车,燃油车再度回归,电车只是昙花一现吗?
前几天刷到新闻,宝马“放弃电动化战略”,奔驰推迟停售燃油车时间表,评论区瞬间一片狂欢,不少人高呼:“看吧!电车果然是个骗局!”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电动车卖不动?中国数据啪啪打脸。
就在欧美“唱衰”电动车的当口,国际能源署甩出一份报告: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中国独占1100万辆,相当于每卖出2台车就有1台带电的!这数据足以说明,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
欧美车企的“撤退”本质是战略认怂。看看宝马财报就懂了:卖一台燃油X5能赚1.8万欧元,而旗舰电车iX还在亏本清库存。燃油车的高利润让车企们难以割舍。欧盟偷偷给2035禁燃令开了道后门,允许用绿氢+二氧化碳合成的“碳中和汽油”,这也让燃油车有了“续命丸”。
然而,中国电车已杀到欧美后院。当德国人还在纠结油电路线时,中国电动车去年出口暴增20%,占全球贸易量的40%。中国电车凭借高性价比和先进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600公里续航打到12万,这样的价格和性能,怎能不让人心动?
2025年6月,奥迪奔驰接连宣布暂停全面电动化计划,不再设定停售燃油车时间表,导火索是电动车亏钱、市场遇冷。这波操作,分明是被中国崛起逼退的无奈撤退。奥迪刚撤回2033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奔驰改口燃油车和电动车共存,沃尔沃丰田也跟进。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电动车卖不动,充电成本涨、冬季续航差,维修还麻烦,消费者用脚投票,欧美市场撑不住。
宝马财报赤裸裸暴露问题。卖台燃油X5赚1.8万欧元,电车iX却亏本清库存。国产车呢?600公里续航打到12万,出口暴增20%,全球贸易占40%。欧美还在玩油电混动障眼法,用燃油利润养电动技术,等固态电池救命,纯属拖延战术。
欧盟搞合成燃油当后门,成本是汽油4倍,加满一箱要300欧。听着高大上,实际是心理安慰剂。反观中国,电池产能占全球80%,连韩国厂都跑来建基地。供应链命脉,早捏在东方手里。
奥迪去年销量跌11.8%,电车交付降8%。奔驰宝马同样惨淡。欧洲监管太死板,政治正确绑住手脚,成本高到玩不转。国产车如蔚来问界,靠灵活策略抢市场,用户心智被征服。
欧美巨头嘴上喊多元动力,实则靠燃油车续命。转型阵痛太疼,只能回头啃老本。丰田下调目标,日产裁员关厂,福特保时捷都在亏损。这不是战略调整,是生存危机下的认输。
别信燃油车春天忽悠。欧美摇摆,证明电动化马拉松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纯电通勤、混动拉货、合成油跑车,但主导权在中国。供应链、技术、市场,东方全掌控。国产崛起势不可挡。欧美低头,是对中国创新的顶礼膜拜。这场革命,改写规则的时刻到了!
奔驰、福特这些欧美大厂突然放缓电动化,说亏钱就踩刹车。市场跟不上,政策缩水,电动化计划一推再推。别被带节奏,这就是商业战术调整,不是趋势终结。欧美车企步子放慢,理由明摆着。福特电动车业务亏了数十亿美元,奔驰利润下滑。海外消费者不买账,充电麻烦,价格太高。市场供大于求,销量增长慢如龟爬。政策也帮倒忙,英国把燃油车禁令推到2035年,美国放宽排放限制。车企两头难:保燃油车利润,还是赌电动未来?当然选稳妥路线。
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渗透率冲上新高。欧美车企犹豫,反给中国让出空间。中国车企掌控电池技术,成本低,市场接受快。欧美集体退缩,背后是战略困境:研发投入大,供应链弱,竞争不过东方对手。但说彻底放弃?纯属胡扯。燃油车利润撑腰,无非是拖延时间,等市场回暖再发力。
电动化浪潮不可逆,欧美车企的小算盘藏不住。现在减速,迟早还得加速跑。中国车企别松懈,抓住窗口期。全球转型不会停,别被短期噪音迷惑。
宝马战略转向:纯电收缩燃油扩张背后的市场博弈。宝马近换了打法:电动车少造点,燃油车多造点。比如计划中的新电动车产量直接砍了20%以上,而卖得火的燃油车像3系、X3,反而要加量生产。为什么这么干?很简单:电动车卖不动,还亏钱。宝马的iX3和i3之前降价到20万,结果“卖一辆亏一辆”;后来价格涨回25万,销量立刻腰斩,每月只卖2000多台。2023年,宝马电动车全球销量占比只有17.4%,离2030年“一半是电车”的目标差太远。燃油车成了“救命钱”。一辆燃油版X5能赚1.8万欧元,利润是电车的两倍多。今年前4个月,宝马3系燃油版销量涨了12%,靠它每月能卖1.3万辆,稳坐销冠。说白了,燃油车赚的钱,才能养得起电动车的研发。
不止宝马,欧美车企集体“踩刹车”:奔驰推迟了“2025年电车占一半”的目标;保时捷放弃“2030年电车占80%”的计划;通用、福特也放缓电动车投入,转头加码燃油皮卡。为啥?电动车实在太烧钱。福特去年电动车业务亏了47亿美元,今年预计再亏55亿,只能靠燃油车补窟窿。
中国电车杀到后院,欧美压力山大。就在欧美犹豫时,中国电动车出口去年暴增20%,全球每10辆电动车里,4辆是中国造。更关键的是,电池命脉握在中国手里:全球80%的电池产能在中国,连韩国电池厂都跑来中国建厂。欧美想回头搞燃油车?造车的设备、材料还得依赖中国供应链。
未来怎么走?混动才是过渡王牌。宝马们嘴上说“重回燃油车”,实际偷偷搞“双轨制”:燃油车改混动:宝马沈阳工厂正改造产线,到2026年,30%的燃油车能兼容混动系统;赌政策后门: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但留了个口子——允许用“合成燃料”。不过这玩意贵得吓人,成本是普通汽油的4倍,加满一箱要300欧元,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真相:这不是倒退,是生存战。宝马的调整,就像跑步中途停下喝水——不是为了放弃比赛,而是为了跑更远。电动化得砸钱,中国车企能靠产业链优势压低成本,但欧美车企做不到。他们需要时间:用燃油车利润养活自己,等电池技术突破,再和中国电车拼刺刀。
所以别被“宝马放弃电动化”带偏了。这场汽车业的马拉松,没人能躺赢,但转身慢的,一定会掉队。电动车的未来,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