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入口,一片红色灯牌下,吉利星愿的小巧身影和展台边拎着大号购物袋的观众,倒有点像*社区团购现场*。宾利没有来,保时捷不见踪影,劳斯莱斯的展台空了一大块,只剩下几个保安站在原地凹造型。糖纸少了,糖反倒热卖,比起以往动辄“壕气冲天”,今年的成都车展更像一次国产车的大型集体舞会。
现场采访没法直接给你,但我能脑补一个画面——十年之前,成都车展还是豪车比气场、小车看热闹。今天呢?你在A馆见到问界M7,转身又碰上享界S9T,头顶海报要么是“华为智能座舱”,要么是“国家队领航”。BBA的光芒也有点像雨后宝宝战队,身披国产辅助驾驶的外套,尽量把自己打扮成“懂中国的老朋友”。豪华已不稀罕,谁会讲新故事,变得更重要。
按惯例,展览主角理应是一批难得一见的“硬货”。这次不同:“保时捷们没来”——好像一场有头有脸的老友聚会,突然有半数人成了群消息的已读不回。有人猜是“做局”,有人说豪车怕凑国产的热闹,也有人调侃这是“自主品牌逆袭首胜”。但你问我,这局做得挺明白:无论是主动缺席还是自觉让位,都是市场和舆论逻辑推动的。而车展,本质上是个“谁鬨谁有理”的游戏。
粗略一算,这次缺席的都是标志性进口品牌。有几个名字你要是念出来,连小学门口的小摊商都能报出价来——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雷克萨斯等等。小朋友怕统计不全,干脆补上一句:“那不买了。”这效果,反倒让国产品牌来了场“全民直播”,不期然地充当了主角。华为系新车几乎在每馆都刷存在感,问界M7等早成了有车展“C位”预定权的选手。品牌们有如约的默契:谁舍得错过泼天的关注度。
那么,车展真正的游戏规则更像是定向筛选。BBA成了“场主”,奔驰、奥迪更是在这次车展几乎全面拥抱国产辅助驾驶。奔驰纯电动CLA、奥迪A6L e-tron和Q5L,十足正装下带点国产混搭风。每家都知道:如果传统豪车要表现得“不太豪”,那就得靠“多做中国主场功课”。
本届车展另一个突出场面,是10万元以内的纯电小车争艳。吉利星愿的盛势像是把“小型电动汽车”推到了全国热搜。这类车型,创业、家庭、通勤、摆摊都用得上,成了极狐、名爵、五菱们跟风的新跳板。行业热的地方,总是人情味浓。国产车的狂欢,是市场选择也是能力使然;豪车退隐,说是战略回避更像自知高不可攀。
这里还要补一句专业话——市场结构与消费场景调换了位置。以前豪车是身份符号,国产车是“通勤工具”。这届车展,把工具做成了符号,把符号变成了工具。问界、享界们打着硬核科技牌进军家用场景,宝马奔驰奥迪则“国产化”以应对新的消费期待。辅助驾驶行业无疑成了车展最“有戏”的部分——每个展台都在强调自己是“懂中国路况”的科技公司,比拼已不是品牌故事,而是谁能让客户多活一秒钟。
再聊点行业的尴尬:你想想,“做局”还是“被做局”?保时捷来不来,一汽投不投,这些或许并不影响最终销量结构。毕竟,车展远远不是全部市场,更多是种象征意义,一场感受风向的社会实验。主办方可能还在想,要不要明年把直播间搬到汽车城路边摊,包月十元一块场地,国产车和接地气的大爷们一起围坐小桌喝茶,这画面总归比礼服模特真诚不少。
故事总在弯路里拐弯。国产品牌年年自我加码,豪华品牌年年自我降维。一直到今年,这个弯突然转得有点陡。“少了豪车不热闹”是一个老观念,但谁能记得几年前奇瑞和比亚迪刚起步的时候,只有几个发烧友评论“有点意思”?如今华为系和吉利们已经把“新势力”炼成了主流。黑色幽默一句:豪华车企的营销部今年多半要苦思冥想,怎么做一份“缺席声明”也能引发流量。
当然,对于展馆外的普通人而言,买车的选择或许和豪车是否到场无关。毕竟,豪车和国产车已经根据收入和需求分了阵营。国产电动车的升温,是硬科技“下沉”到日常选择的证据。保时捷少来一回,大多数人只是缺少一个自拍背景。真要说失落,大概只有车模和媒体朋友——毕竟,上半年就开始准备的采访稿、审美喧嚣、豪车段子都得临场重写。
说到这,理性的结论其实并不复杂——车展是国民心态的一面镜子。你愿意为谁停车,想要排在哪个品牌门口合影,这些行为最后都会被转化成一笔笔订单。少了豪车的成都车展,不是失去了格调,而是提供了现实的答案。这年头,国产车的狂欢已经不需要“借光”,它们在自己的主场拥有了唱歌跳舞的权利。在中国汽车的故事里,配角未必总在场,主角也许正偷偷改写剧本。
至于“下一次”车展谁能成为主角,大概不需要搞个投票。国产车继续狂欢,豪车继续缺席,是不是一种新常态?把这个选择权留给每一个进场的人,或许才是这场行业变革最本色的解读。你说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