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轮子?
你猜我头天看到那玩意儿的时候,是不是差点把手里的咖啡洒了?
对了,这事儿得从日本那次移动出行展(JMS)说起。
我当时正窝在角落里看资料,眼瞅着丰田那帮人拉出个大家伙,六个轱辘,晃晃悠悠的,跟科幻片里跑出来的似的。
雷克萨斯管那叫“Luxury Space”,豪华空间。
我寻思,这哪是车啊,这简直是把“家”给搬到轮子上了。
说起来,我搞这科技新闻十来年了,见过太多车企在那儿玩概念,唬人居多。
但这次丰田的“TO YOU”,有点意思。
它不是那种“我科技领先,你们等着瞧”的架势,而是特实在地问你:“你到底需要啥?”
我记得早年间,我刚入行那会儿,跑去采访一个车企高管,那哥们儿特能侃,满嘴“颠覆”、“重构”,结果我写出来的稿子,读者一看就懵圈了。
那时候我就琢磨,这玩意儿跟咱老百姓有啥关系?
就好比你家老妈买菜,她关心的是后备箱够不够大,而不是什么“集成化电驱桥”。
丰田这“TO YOU”,根儿上就是想把这层“距离感”给捅破了。
他们老社长那辈人,修车跑到现场的劲儿,现在又捡起来了。
佐藤恒治那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得先看见你,才能给你造车。
你看那个 COROLLA CONCEPT。
卡罗拉,咱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街上跑的跟蚂蚁似的。
可这次,它把A柱弄得贼细,仪表台压得低低的。
这不就是为了让你看路看得更清楚?
我有个哥们儿,天天开车送货,就抱怨说那A柱挡视野,拐弯老费劲了。
这卡罗拉概念,就是给他这种人准备的。
而且,丰田说,电动也行,油车也行,随便你选。
这招绝了。
你想啊,在某些地方,充电桩跟猫拉屎一样少,你非让他开电动车,那不是给人家添堵吗?
这就好比你请朋友吃饭,人家说想吃面,你非要端上一大盘子米饭,你说这朋友还能处吗?
说到这儿,我得提个我自己的糗事。
有回我报道一个自动驾驶方案,写得那叫一个高大上,各种算法名词堆砌。
结果读者来信骂我:“小编你是不是活在云端?
我晚上开车都看不清,你跟我扯什么‘深度学习’?”
那次我真是脸烧得慌。
所以,这次丰田搞的 IMV Origin,我看着就觉得亲切。
它“未完成状态出厂”。
你敢信?
这简直是把“半成品”的标签给撕了,直接贴上了“可塑性”的标签。
非洲那边的用户,拿到手自己组装,自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这不就是把造车的主动权,往用户手里递吗?
我老丈人以前修个三轮车,零件坏了,他能自己焊,自己换,那叫一个“因地制宜”。
IMV Origin 就是把这种“自己动手”的精神,工业化了。
再说说那个给孩子设计的小车 “Kids mobi”。
这玩意儿,简直是“萌翻了”。
那AI系统,能跟孩子说话,表情包变幻莫测。
我闺女看到照片,非要我给她弄一辆。
我跟她说,那玩意儿估计你爸得先学会怎么跟AI交流。
这不就是把车,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玩伴”吗?
这情感温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然后,视线拉到雷克萨斯那边。
这帮人玩的就是另一套路子。
他们不跟你谈实用,他们跟你谈“境界”。
LS系列,他们说,那不光是轿车或SUV了,那是 “Luxury Space”。
六个轮子,这招够不够狠?
他们就是想告诉你,豪华不该被定义。
我之前写过一个关于未来趋势的报道,我说未来汽车就是“空间容器”。
雷克萨斯这次是直接把这个容器给“魔改”了。
它像极了咱们老北京的四合院,外头看着规矩,里头你想怎么布局就怎么布局。
我跟你说,做新闻也一样,你得找到那个最能戳中人心的点。
丰田这次,就是把“以人为本”这个老掉牙的口号,用这些实实在在、甚至有点奇葩的概念给砸到咱们眼前。
我之前总觉得,科技报道要写得硬邦邦的,充满了数据和术语。
后来才明白,那些冰冷的参数,得用人话给它焐热乎了,才能让人愿意看下去。
你看,这六个轮子的车,它不是炫技,它是丰田在说:你看,我能想得多远,我能为你走到多偏僻的地方去。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对“通用设计”的反叛。
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谁是“所有人”?
丰田的意思是,我不在乎你开什么路,你家是啥情况,我只在乎你此刻的需求是什么。
这感觉,就像是老朋友见面,不用客套,直接问你:“今儿个想吃点啥,我请客。”
这种直接,才是最打动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