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在一个明亮的展厅,脚下铺着光滑大理石,头顶却有几十台燃油车静静陈列,原本应该一派新能狂潮的场域,却依然是内燃机的主场。空气里不再弥漫汽油味,而是智能座舱里的电子香氛与内饰挥发物尴尬对峙。专业评测员俯身查看HUD,顺手开了个智能K歌,车外的风噪被音响淹没,车内手势一挥,助手沉默,只剩指纹识别灯的无声抗议。这样的场景,不像是在测新科技,更像是在跟那堆聪明却又闹脾气的“家伙们”搅和。
如果你是燃油车用户,翻着满意度报告,或许会想:如果我今年想换车,是选那台“车道保持辅助牛X、但面部识别总失灵”的新德系?还是选“OTA上升级内容像在焐冷饭、但风噪小得能听见心跳”的老日系?再或者,干脆继续信任那个“舒适性高,售后服务据说要改进”的国产品牌?选择好像变多,麻烦也没少,看似数据飘红,心里却多了点现场推理的味道——不是谁都能做福尔摩斯,也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愿意研究案发现场。
据中国质量协会的这份2025用户满意度报告,CACSI得分稳定在历史高位,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连创十年新高,专业人士应当举杯庆祝,可惜调查员连鸡腿都没捞着。【给小编加个鸡腿!】满分100分,能得81,说明燃油车板块的“品牌认可度”“感知价值”依然坚挺。用户抱怨率只有9%,也就是说,每十个车主,有九个暂时愿意在打火时少抱怨两句,但那一个人的声音,可能比汽油机震动更刺耳。
可到底谁最满意?谁最不满?数据里浮现的不是“发动机冒烟”“底盘断轴”这样的生命线危险,而是“手势控制失灵”“指纹识别失效”“内饰异味重”“系统远程升级慢”这些新鲜问题。传统零部件越来越靠谱,反倒新科技成了故障点密集区,百辆新车的179次问题里,72%集中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系统。当年修变速箱的老技师,估计看着这些问题,头都要秃。
售后和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却在下滑,销售环节比去年低了1分,售后环节低了2分。别小看这1分2分,在数据行业那叫“显著”,在我的职业习惯里,更像是在“服务死亡黑名单”上露了小脸。你说服务收费合理吗?效率高吗?售后电话接得快吗?答案肯定是不够好。车用户的新期望不再只看品牌有多牛,而是更关心售后服务内容,尤其是免费保养和质保延长。品牌知名度的地位,已连续三年下滑。告诉你,广告冠名再多,也斗不过一次“修完不收冤枉钱”的售后体验。
推演这份报告,发现所谓满意,其实是“被进化的老问题,和新技术的冷战”。百项故障排行榜TOP10,“车载K歌音质差”这种问题要是放到十年前,估计会让人笑出声。现在,讲实用,车内的智能助手慢半拍就能让车主直呼“体验灾难”。车内手势识别失灵,也许是工程师理解的科技前沿,但实际上更像是给用户一个活跃手指的理由,却没给体验感加分。这种细节推演下来,发现车厂的质保和性能进步是事实,智能科技的用户体验却成了“爱抱怨新阵地”。
对于“出海”,业内在论坛上谈得火热。出口量,产业链,材料独角兽——这些都是大词。但真到欧洲、美洲那种老牌车市场,新时代的中国车还得继续拼“感知质量”和“品牌形象”,甚至年轻用户喜欢你,年长用户却觉得不稳妥。用我的行业话说,这叫“信任的断层”,补起来的不是操作台上的按钮,而是售后网点和服务团队的踏实劲。
当然,这里面的黑色幽默很明显。一个靠AI识别脸的智能座舱,识别失败时让用户体验到“我是场外人员”。一个号称能远程升级系统的OTA,无非是让车开着,人在等着,升完之后还是原来的那一套。加上服务环节时有掉链子,实际就变成了“技术进步了,问题也升级了”,一边是科技感满分,一边是故障榜新晋爆款。
至于海外扩张,关税、监管、区域壁垒,个个比刑侦线索还细致。欧美市场看重安全可靠,东盟市场看价格和服务,巴西人关心售后,非洲用户要耐用。就像破案一样,你得找到真正的“隐形变量”,而不是单纯推高销量。中国车企想从“规模出海”变成“价值出海”,也许得先让用户满意度与国际惯例对齐,更要让服务像咖啡一样,拎得起来,喝得下去。
这么多年,燃油车满意度的高分,是中国技术实力的注脚,也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真实反馈。如果你说它意味着什么,无非是“用户有选择,但仍愿意相信,也敢于期待”。只是这个期待,未来是留给服务,还是智能化故障排行榜,不敢说绝对答案。
写到这里,如果你是用户,看到自己的问题排进了榜单,会不会一笑了之?又或者,哪一天你开车,智能助手悄悄自动重启,OTA又一次慢得想睡觉,你会不会偷偷打个售后电话,想看看那1分的满意度到底能不能回升?满意的数据背后,是一出出“技术与体验的较量剧”,也是一桩桩车主与企业的“悬疑案件”。
你的满意度,会不会就是明年的最高纪录,或者——能帮售后服务再抢回那丢失的1分?
鸡腿已备好,等售后主动来分一块——你说,下一个“智能故障”会不会是打鸡腿自动识别不成功?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