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杀疯了,经销商成了第一个被祭天的

乘联会的崔东树老师,最近发了篇文章,字里行间就两个字:救命。

讲的是现在汽车经销商的日子,已经不是难过,而是马上就要不过了。卖车不赚钱,卖一台亏一台,现金流比我刚跑完五公里的呼吸还急促,基本上就是一口气上不来,就得集体去ICU报道。

这事儿有意思了。

按理说,卖东西的,卖得越多应该越开心。怎么到了汽车经销商这里,就变成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最后大家抱着一起哭?

这是一种非常赛博的商战,一种“我不活了,你也别想好过”的掀桌子式自爆。

问题的根源,不在经销商,在车企。现在的车企,一个个都杀疯了。它们的世界观里,已经没有“友商”这个词,只有“仇人”。市场不是蛋糕,是蛊盆,活下来的那个,才有资格吃掉所有失败者的尸体。所以你看到的价格战,不是营销,是战争,是所有人对着所有人发动的“闪电战”。

这种战争打起来,车企自己当然也肉疼,但它们有办法。什么办法?把压力转移出去。

经销商,就成了那个完美的“压力压缩毛巾”。

车企为了PPT好看,为了股价坚挺,为了给投资人一个交代,就必须把批发量做上去。车造出来了,怎么办?压给经销商。经销商就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先把这些车都吞下去。至于经销商卖不卖得掉,能不能赚钱卖掉,那是经销商自己的修行。

车企杀疯了,经销商成了第一个被祭天的-有驾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观:进销倒挂。

经销商拿车的价格,比他们卖车的价格还高。讲真,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是我的耳朵坏了。这不就是做慈善吗?不,比做慈善还惨,慈善是花自己的钱,他们这是借钱来做慈善,最后还要背一身债。这他妈合理吗?

他们就是整个汽车流通体系的毛细血管,现在这些毛-细-血-管正在集体爆裂。车企就是那个疯狂加压的心脏,完全不考虑血管能不能承受得住。

所以崔老师呼吁,要给政策,给金融支持,给贷款展期。

喊救命是应该的,但怎么救,这是个玄学问题。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看过太多行业起起落落了。给经销商续命,就像给一个得了道诡异仙里那种无解之症的病人输液,看似维持了生命体征,其实只是在延长他的痛苦。因为病根,也就是车企之间的黑暗森林法则,没有变。只要车企还在互相捅刀子,经销商就永远是那个最先被溅一身血的倒霉蛋。

有人说,那转型啊,不卖油车,去卖新能源不就行了?

诶,你别说,数据还真挺好看。今年新能源品牌经销商盈利的占比42.9%,传统燃油车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58.6%。看起来,好像是一条金光大道,是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后,用无人机给你空投了一个任意门。

但魔鬼,永远藏在细节里。

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结构简单,保养项目少。消费者开心了,不用再被什么清洗节气门、更换火花塞之类的项目PUA了。

但经销商的心态,直接就崩了。

售后,才是4S店的命根子。是命根子。是命根子。一台车卖出去,真正的利润大头,是后面长达数年的维修保养。现在好了,新能源车主一年到头进不了几次店,来了也就是换个空调滤芯,检查下电池。你让经销商赚什么钱?这让我想起我楼下那家开了十几年的修车铺,老板现在天天坐在门口刷短视频,问就是生意不好做。

所以你看,转型卖新能源,对一部分经销商来说,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他们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深浅未知的坑。属于是“旧伤未愈,新疾又生”。旧伤是车卖不出去,新疾是车卖出去了,但售后没钱赚。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企比作修仙渡劫的主角,好像有点太抬举他们了,他们更像是那个被主角拿来祭天的倒霉蛋长老。

更何况,不是所有新能源品牌都是印钞机。真正能让经销商赚钱的,还是那些自带“品牌玄学”光环的头部玩家,比如理想,比如问界,甚至小米。这些品牌的用户,购买决策里带着一种近乎信仰的东西。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车企杀疯了,经销商成了第一个被祭天的-有驾

但这种品牌,有几个?更多的二三线新能源品牌,自己都还在ICU里躺着,经销商跟着他们,那就是从一个普通病房,换到了一个危重病房,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床位费更贵。

所以经销商的困境,根本不是简单的资金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构性坍塌。过去那种“主机厂吃肉,经销商喝汤”的默契,被彻底打破了。现在是主机厂为了活命,直接开始抽经销商的血。

车企杀疯了,经销商成了第一个被祭天的-有驾

但说到底,靠信息差和服务差价赚钱的时代,本来就该结束了。

所以经销商真正的出路是什么?

可能真正的出路,就是没有出路。

当一个时代要把你碾碎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躺平,并且祈祷自己不是脸先着地。因为任何试图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的行为,最终都会被证明,你手里的那张纸,连给篝火助燃的资格都没有。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