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车企画的饼,你吃上了吗?

近期,越来越多车企宣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2027年似乎成了一个关键节点,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都将量产时间锁定于此。那都说固态电池要量产了,难道近两年就能开上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但实际情况真有这么简单吗?在这“量产倒计时”的背后,还有多少难关需要过?你知道吗?

固态电池技术瓶颈待突破,“全固态标准又设高门槛,量产之路举步维艰

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车企画的饼,你吃上了吗?-有驾

固态电池要实现量产,不仅要跨过技术难关,还得满足严格的行业标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新标准明确规定,只有离子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传递的电池,才能叫全固态电池,这就把那些固液混合的过渡技术排除在外了,研发难度直接升级。为了判断电池是不是真的全固态电池,标准里还给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把电池样品加热抽真空,要是看不到液体残留,而且重量减少不到1%,那才算合格。这也让固态电池量产更难了。过去,攻克电极与电解质界面高达数百欧姆的阻抗、突破材料在循环充放电中20%以上的性能衰减,以及解决生产环节不足50%的良品率这些难题就已让固态电池的技术研发举步维艰,如今还得满足严苛的团体标准。所以,大概率要把技术和标准这两关都顺利通过,固态电池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规模生产。

固态电池成本了,量产很难

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车企画的饼,你吃上了吗?-有驾

固态电池的成本是重要考量因素。其产业链不成熟,关键材料上游产业几乎空白,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以制造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硫化物电解质为例,单吨成本高达50万元,是传统液态电解液成本的2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电池制造成本,阻碍大规模生产。从具体成本构成来看,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约为1.5-2.5元/wh,100度的电池包材料成本在15-25万元,加上其他因素,一块电池成本突破30万元也有可能。因此,大概率需要解决完材料成本问题,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

能按时量产,也不一定能大规模普及

从车企宣布的量产时间来看,似乎固态电池即将大规模普及。但回顾电池技术发展历程,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往往需要漫长时间。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例,2016年该公司正式立项研发,最初受制于材料体系创新与结构设计难题,成本居高不下。经过3年多的材料配方优化与工艺迭代,2019年才实现能量密度突破与成本可控。直至2023年,随着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协同成熟,刀片电池的单位成本较初代降低40%以上,才真正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整个过程历时约7年。固态电池也同样面临着技术、成本、供应链等难题,固态电池不仅要突破电极界面阻抗、材料稳定性等技术瓶颈,还需在成本上大幅降低(单吨80-100万元的硫化物电解质成本,远超传统电解液),同时建立全新的供应链体系;而当年刀片电池仅需攻克材料与结构设计难题。相较之下,固态电池面临的挑战甚至刀片电池要大。所以就算2027年实现量产,要让价格亲民、稳定普及,恐怕还要再等几年。

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车企画的饼,你吃上了吗?-有驾

总的来说,面对车企们关于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的宣传,我们需理性看待。固态电池技术虽前景光明,但短期内难以成为市场主流。对于车企而言,在宣传固态电池时,也应更加客观、真实地向消费者传达技术进展和面临的挑战,避免过度“画饼”,透支消费者信任。毕竟,技术的发展需要脚踏实地,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并非说的那么简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