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街头巷尾,最近都弥漫着一股“电驴”换代的躁动。
政府祭出补贴这招,电动车行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比赶庙会还热闹几分。
旧车折价几百,新车再扣几百,这算盘一拨拉,好似天上掉馅饼,谁不心动?
但话又说回来,这“以陈易新”的戏码,真就只是为了让大伙儿蹬上更拉风的电动车这么简单?
恐怕没那么清汤寡水。
先聊聊这股子热乎劲儿。
王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老伙计电量告罄,早就萌生了换车的念头,可兜里的银子总觉得不够数。
现在好了,官方抛砖引玉,商家摇旗呐喊,他自然兴致勃勃地入局。
智能化配置成了新噱头,告别钥匙的束缚,对于健忘星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各路品牌也摩拳擦掌,什么远程操控、自动设防,恨不得把电动车武装成移动堡垒。
店老板们也喜上眉梢,旧车回购价比顾客自行兜售更合算,而且绿色环保,一箭双雕。
七成买家都选择了“以陈易新”,这数据,足以见得政策的虹吸效应。
然而,繁华背后,有些疙瘩也得拎出来掸掸灰。
这些淘汰下来的老家伙都流向何处了?
店家信誓旦旦说是集中回收,环保处决,但这“集中”的尺度几何,“环保”的成色如何,老百姓心里难免犯嘀咕。
毕竟,废旧电瓶的处理,是个烫手山芋。
倘若处置不当,祸及桑梓,那岂不是南辕北辙?
再说说这“智能化”。
听着玄乎,实用性真有那么给力吗?
远程解锁固然便当,可一旦遭遇黑客侵袭,岂不是门户洞开?
自动锁车确实省力,可万一系统宕机,把我撂在半道,那岂不是糗大了?
再者,这些“高科技”玩意儿,真的值那个价码吗?
恐怕不少人,更在意电池的续航里程和车子的皮实耐用。
还有个更深远的议题,此番“以陈易新”的红利,最终落入了谁的腰包?
毋庸置疑,是电动车厂家和经销商。
他们借着政策的顺风车,狠狠地狠捞了一笔。
而消费者呢?
表面上得了甜头,实际上,或许还是被“消费主义”裹挟着,陷入了“买买买”的怪圈。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结为“政策给力,提振消费”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本源的考量?
那就是,我们的城市交通规划,是否真正体恤到了电动车群体的诉求?
我们的公共交通体系,是否足够便捷,能够让人们舍弃骑电动车?
如果这些症结不破解,即便“以陈易新”再火爆,也只是扬汤止沸。
洛阳这股“小电驴”换代风潮,乍一看是消费升级,是智能浪潮,但抽丝剥茧,它也映射出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些龃龉和两难。
我们既要力促经济腾飞,又要呵护生态环境;既要拥抱科技带来的快捷,又要警惕其潜藏的风险;既要刺激内需,又要规避过度消耗。
正如王先生换了辆新座驾,驰骋在归家的坦途上,或许也在盘算:这新电瓶能撑几年?
这“智能化”到底稳不稳妥?
而我们,也应该多忖量:这“以陈易新”的热闹散场后,我们积淀了什么,又遗落了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