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

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

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有驾

谁能想到,被战火蹂躏的黎巴嫩,反而成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救命稻草。去年十月还深陷停产泥潭的高合汽车,最近突然被一家黎巴嫩电动车公司注资1.43亿美元,工厂大门重新亮起了灯光。这操作太魔幻了,就像叙利亚难民突然给硅谷科技公司打钱一样离谱。

废墟里掏出的投资款

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有驾

EV Electra这个名字,放在中东电动车圈子里都属于冷门选手。这家黎巴嫩公司2017年成立后推出的QuDS Rise电动跑车,至今在街头见过的活人可能不超过三位数。更诡异的是,他们选择注资的时机——高合去年刚经历工厂停摆、车主集体维权、高管集体失踪的连环暴击,国内投资人早就绕着走。

但黎巴嫩人偏偏在这个时候出手了。工商信息显示,新成立的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里,EV Electra占股近七成,华人运通创始人丁磊只剩三成话语权。这种“废墟对接废墟”的组合,给人的感觉就像两个病号相约去跑马拉松,赌的是谁先撑不住倒下。

造车界的审美烈士

说起高合,绝对是新能源车市里的异类。别人都在卷价格、卷续航的时候,他们卷的是车门的打开方式。展翼门、投影灯、可编程大灯,这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堆在七八十万的车上,直接把性价比这个词碾得粉碎。去年停产的HiPhi X车主群里,至今还流传着“车门比车贵”的冷笑话。

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有驾

现在接手的高合新东家,自己也没造出过几辆正经量产车。这场收购更像是行为艺术——一个没造出过车的企业,收购另一个造车造到破产的企业。唯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EV Electra看中了高合现成的生产资质和工厂设备。毕竟在江苏盐城,现成年产15万辆的智能工厂,可比在黎巴嫩重建生产线靠谱多了。

复工路上的刺头

虽然厂房开始跑环评流程,员工也陆续收到返岗通知,但事情远没到庆祝的时候。返岗的员工要接受八折薪资,之前交了定金没提到车的客户还在维权群里蹲守。更关键的是,现在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三年前的模样——比亚迪月销三十万辆的时代,谁还愿意为花式开车门多掏四十万?

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有驾

高合手里最大的牌,可能只剩下那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要知道现在国内停摆的造车新势力里,有的是想卖身换资质的玩家。EV Electra这波操作,相当于用1亿美元买了张入场券,顺带打包了高合的设计团队和试装车间。至于后续能不能玩得转,恐怕连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

中东资本的中国赌局

这场收购最耐人寻味的是资本流向。传统认知里都是中国资本去中东掘金,这次却完全反了过来。战乱国家的企业逆向投资中国车企,这种剧本连《货币战争》都不敢写。不过看看迪拜满大街的电动超跑,或许能理解中东土豪对电动豪华车的执念——在他们眼里,高合那些夸张的设计可能正对胃口。

硝烟未散,黎巴嫩资本为何重启高合汽车-有驾

但风险也显而易见。高合原有的销售渠道基本瘫痪,品牌形象在维权风波中大打折扣。就算EV Electra真拿出新车,消费者也很难再为“科技豪华”的故事买单。更现实的问题是,中东审美和中国市场从来就不是一回事,那些在沙漠土豪眼里炫酷的展翼门,可能还不如比亚迪的旋转大屏来得实在。

盐城工厂的机器又开始运转了,这次带着地中海吹来的硝烟味。高合这个曾经的设计疯子,现在成了测试市场耐心的实验品。当黎巴嫩人遇上中国制造,这场跨国联姻要么催生出绝处逢生的奇迹,要么就是给新能源淘汰赛再添个魔幻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