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汽车市场的变革速度极快,快到昨日的策略,今日就可能失去效用。
就像上半年,众多车企还在积极投身价格战,到了下半年却纷纷显露为难情绪。上半年,不少车主还对固态电池满怀期待,可下半年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占比却飙升至74%。
由此可见,不仅车主可能误判车市走向,就连车企自身也难以精准把握趋势。要是在进入汽车市场时仍固守旧观念,很容易遭遇损失。
所以,下半年购车时,大家务必关注这3个新趋势,并提前做好规划。
首先,插电混动车型会愈发受到市场青睐
此前,多数人认为纯电动车将成为市场主导,但从当前态势来看,插混车型或许才是市场的最终方向。
因为相比纯电动车,插混车型“油电两用”,不存在续航焦虑,且价格更为亲民。
以比亚迪秦L为例,其售价下探至9.98万,百公里油耗仅2.9升。
为验证这一数据的真实性,有博主开展了为期3天的直播,驾驶该车从陕西出发抵达广东,全程1977公里,实测油耗为3.37升。
尽管与官方数据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一油耗表现已远超众多燃油车型。
担心插混车型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其实并无必要。
同样有博主对该车型进行拆解,发现其用料比部分售价高出2 - 3万的车型更为扎实。
正因如此,这款车上市后订单量迅速突破十万辆,加速了汽车市场的格局重塑。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坚守燃油车市场的车企开始转向插混领域。
比如,丰田近期宣布正与斯巴鲁、马自达共同研发混动发动机;大众原本看好纯电动领域的发展,近期却与上汽展开合作,计划推出2款混动车型。
可以预见,从下半年开始,混动车型将持续发力,直至占据燃油车现有市场份额的50%。
其次,大品牌未必可靠,小品牌反而更值得信赖
纵观市场,不少大品牌的销量已跌至谷底,而小品牌却在不断崛起。
以今年6月的销量为例,福特销量为1.95万辆,而理想汽车的销量却达到4.78万辆,究竟谁才算是真正的大品牌呢?
当然,有人会说:理想只是凭借增程赛道投机成功,并不具备长期发展的潜力;而福特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底蕴,其海外市场根基稳固,经过2 - 3年的调整就能重新崛起。
说实话,这种观点实在过于僵化,完全忽略了当下已进入电车时代的事实。
实际上,理想、小鹏等品牌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而福特、本田等品牌尚未全面布局电车领域,还谈何技术优势与长期发展?
退一步讲,即便2 - 3年后福特能够推出新车重返市场,消费者为何要选择它呢?
不要忽视市场规律,难道它的产品能比其他车型更强、更便宜吗?看看特斯拉的销量下滑就知道了。
正如王传福所言,国产车的目标是将合资车的市场份额压缩至10%。
以今年6月的销量计算,10%的份额约为17.67万辆。
也就是说,这样的市场规模仅能支撑1 - 2家合资车企存活。
因此,在未来2年内,一些看似强大的大品牌可能会突然退出市场。
相反,那些曾被看衰的小品牌,尤其是新势力品牌,或许更为可靠。
毕竟,能够在市场中存活至今的小品牌都有其独特优势,即便面临倒闭,也可能被其他企业收购,作为子品牌继续存在。
第三,新电池技术会不断涌现,但传统电池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一旦固态电池实现量产,混动车型和燃油车将被彻底淘汰。
也就是说,无论当下混动车型和燃油车多么畅销,若无法攻克固态电池技术,2年后必将被市场淘汰。
反之,即便车企当前发展面临困境,只要能率先实现固态电池量产,2年后就有可能实现逆袭。
正因如此,车企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这项技术。
例如,宁德时代宣布2027年将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广汽则表示2026年即可达成这一目标。
抛开这些规划不谈,半固态电池已实际应用,智己和蔚来的部分车型已搭载半固态电池,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此时,许多车主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新技术。
然而,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大家都能看到,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想要坚持到固态电池量产并非易事。
这就迫使车企不得不提高铁锂电池的使用比例,甚至开始自主研发生产电池。
据行业内人士透露,即便如此,也只能降低整车10%的成本,勉强与比亚迪竞争。
如今,宁德时代也面临困境,电池销量下滑,不得不开始探索造车领域。
比宁德时代更困扰的是车主,短短2年内,电池技术就从铁锂电池跨越到固态电池,差距犹如地板与天花板。
如此巨大的技术飞跃,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因此购车时不妨再观望一段时间。
总体而言,汽车市场的发展变化迅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品牌与小品牌的定义将重新界定,新技术与旧技术将完成更替,混动车型也将取代纯电动车,承担起淘汰燃油车的使命。
作为普通消费者,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认清这些新趋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