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驾驶一辆装备老式8气门发动机的车,在市区走走停停,起步那一刻,车子仿佛特别有“劲儿”,轻轻一踩油门,车子就轻快地动了起来,那种低转速下充沛的扭矩感让人印象深刻。反观一些现代的多气门发动机,虽然高转速时动力澎湃,但低速起步时似乎需要多踩一点油门才能获得相似的轻快感。这并非错觉,而是有其精妙的工程原理在其中。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为什么同样是四缸发动机,采用每缸2气门(总计8气门)的设计,反而能在低转速区间展现出比每缸4气门(总计16气门)更强的低扭性能。
核心奥秘一:风驰电掣的气流,点燃高效燃烧
想象一下,水流经过狭窄的河道时会加速奔涌。发动机的进气原理与之类似。8气门发动机每个气缸只有一个进气门,这使得进气通道的“喉咙”(进气口面积)相对较小。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相同体积的空气需要通过更小的通道进入气缸时,气流速度会显著提升。这个高速气流,正是提升低扭的第一个关键功臣。
混合更均匀: 高速流动的空气如同一位高效的搅拌师,它能更猛烈地冲击燃油雾滴,将其打散、卷吸,与空气形成极其均匀的混合气。均匀的混合气是高效燃烧的基础。相比之下,16气门发动机拥有更大的进气面积,气流速度相对较缓,在低转速、小气流量的情况下,对燃油雾滴的“搅拌”力度可能不如高速气流那么强劲,混合均匀度略逊一筹。
燃烧更迅猛: 当火花塞点燃这团均匀的混合气后,高速进气气流形成的“湍流”并未停止工作。它像一个无形的推手,推动火焰锋面更快地向燃烧室各个角落蔓延。这意味着燃烧过程更快速、更完全。快速的燃烧能在活塞处于更有利的位置(接近上止点)时释放出大部分能量,转化为推动曲轴旋转的有效功(扭矩)。而较慢的燃烧速度可能导致部分混合气在活塞下行时才被点燃或未能完全燃烧,能量利用率降低,自然扭矩输出也受影响。这种快速、完全的燃烧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意味着更少的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
核心奥秘二:杠杆的艺术——小缸径大冲程的扭矩放大效应
除了进气的巧思,发动机气缸本身的几何设计也大有讲究。8气门发动机通常采用“小缸径、大冲程”的设计理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假设两台发动机排量相同(比如都是1.6升),小缸径大冲程意味着气缸的“直径”(缸径)较小,但活塞上下运动的“距离”(冲程)较长。
这种设计带来了双重好处:
减小摩擦: 较小的缸径意味着气缸的侧表面积相对较小,活塞环与缸壁之间的摩擦损失随之降低,宝贵的能量更少地浪费在克服摩擦力上。
放大扭矩——杠杆原理显神威: 这才是提升低扭的关键。想象一下用扳手拧螺丝,手柄越长,同样的力气下拧得越轻松(产生的力矩越大)。发动机的曲轴连杆机构就类似于这个杠杆系统。曲轴旋转中心到连杆大头连接点的距离,就是曲柄半径(曲轴回转半径)。在相同排量下,大冲程设计必然伴随更大的曲柄半径。根据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扭矩 = 作用力 × 力臂。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作用力)作用在活塞上,通过连杆最终转化为曲轴的旋转扭矩。当燃烧压力相同时,更大的曲柄半径(力臂)意味着能产生更大的曲轴扭矩!因此,即使8气门发动机在低转速下的气缸压力相对不高,得益于这个“长力臂”的设计,也能有效地将燃烧压力放大为更强的轮上牵引力(低扭强劲)。
核心奥秘三:悠长的“呼吸管道”——利用声波谐振增压
进气管道的长度设计,同样藏着工程师提升低扭的智慧。8气门发动机通常配备相对较长的进气歧管和进气道。
这有什么用呢?奥秘在于利用进气过程中的“气流反弹”或者说“谐振”效应。当进气门高速开闭时:
1.进气门打开:空气高速涌入气缸。
2.进气门关闭:高速流动的气流撞上突然关闭的气门,会产生压力波(类似于声音)并向进气歧管上游反弹。
3.反弹的压力波到达节气门或歧管末端后,再次反射回来,在进气道内形成往复震荡。
在特定的发动机转速下(尤其是低转速),如果进气道足够长,设计得当,那么当进气门下一次打开时,这个反射回来的压力波(表现为增压气流)刚好到达进气门口!这就相当于给进气过程额外加了一把力,利用气体自身的动能,将更多的空气“压”进气缸。更多的空气意味着可以喷入更多燃油,形成更浓的混合气,燃烧后自然能释放更多能量,提升扭矩输出。8气门发动机较长的进气道,正是为了在低转速区间最大化地利用这种谐振增压效应,显著提升低转速下的进气效率(俗称“充气效率”)。
核心奥秘四:单一进气门——低转速下的“够用”哲学
直观来看,16气门发动机每缸两个进气门,似乎“双管齐下”理应效率更高。这在高转速、需要大量进气时确实是巨大的优势(这也是现代高性能发动机普遍采用多气门的原因)。然而,在低转速区间,情况有所不同。
低转速效率“够用”: 低转速时,单位时间内需要进入气缸的空气总量相对较少。单个进气门虽然在高转速时可能成为瓶颈(流量不够),但在低转速时,其流通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发动机的需求。也就是说,8气门设计在低转速下的绝对进气效率虽然理论上可能略低于双进气门设计,但这种差异非常微小,完全不足以对其优异的低扭表现构成实质性的限制或负面影响。
简洁之美: 不仅如此,每缸单一进气门的设计还带来了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制造成本更低、重量更轻以及潜在可靠性更高的优点。工程师在设计这类发动机时,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优化其在最常用转速区间(往往是中低转速)的性能表现。
总结:协同作战的低扭制胜之道
由此可见,8气门四缸发动机能在低转速区间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充沛扭矩,并非单一因素使然,而是其独特设计哲学下多项技术特性协同作用的结果:
1.更快的进气气流速度:促进油气均匀混合与快速燃烧,释放更多有效能量。
2.小缸径大冲程设计:降低摩擦损失,并利用杠杆原理放大燃烧压力产生的曲轴扭矩。
3.更长的进气道:巧妙利用气流谐振增压效应,在低转速下显著提升进气效率。
4.单进气门低转速够用:结构简洁可靠,低转需求下效率无短板。
这些设计选择相互配合,共同铸就了8气门发动机在低转速区间卓越的进气效率、燃烧效率和扭矩输出特性——这就是它“低扭强”的工程密码。
当然,我们也看到,为了追求更强的综合性能、尤其是更高的功率输出和更宽广的高转速动力范围,现代发动机普遍采用了16气门设计,并辅以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进气歧管(VIM)等先进技术,力求在高低转速区间都能取得良好的性能平衡。这体现了发动机技术不断进步、适应更广泛需求的发展趋势。然而,回顾8气门发动机的设计,其针对特定工况(低转速高扭矩)所展现的精妙构思和工程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它提醒我们,在汽车工程的世界里,有时“少即是多”,通过精心的设计和优化,简洁的结构也能在特定的领域绽放耀眼的光芒。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