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不是早该上了吗?怎么店里全是老款?”在北京朝阳区一家电动车专卖店,市民李女士的疑惑戳中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槌子。距离《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规定的旧车禁售期限只剩一个月,可线下门店却依然是旧款车型唱主角,新国标车的“露脸率”低得像看不见的空气。这背后,还有不少经销商的行业“套路”在偷偷玩命——旧库存压顶,他们更关心手里的货能不能清完,而不是早早把符合新规的车推向市场。
说白了,这是一场关系到经销商生存的“清货战”。不少店员坦言,每卖一辆旧车,库存压力就轻一点;反过来,要是新国标车早早上市,旧库存就得砸手里,直接血亏。于是,从大型品牌门店到边远小县城的小经销商,为了保命,几乎全都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先卖完旧车,再慢慢推新车。不少门店能清多少就往死里清,甚至取消优惠价格,来个逆势涨价,只为最后几笔交易能多捞点利润。
其实,这种清库存的焦虑并不是厂家和商家自己喊穷闹心,而是真实的生存危机在作祟。电动车行业利润本来就薄如刀片,单件销售赚得那点钱才够给员工发工资,要是库存压太久,资金链断了,那日子就直接从难过变成“过不下去”。一位县城的小经销商算了一笔账,他总共积压了50辆旧车,每辆成本都在2000元上下,要是现在新国标车上市,旧车只能半价出售,光亏损就能搭进半年的辛苦钱。这种压力,大品牌还能扛一阵,小商小贩简直是苦不堪言。
不过,哪怕零库存了,新国标车依然不招经销商待见。一来它性能确实让人抓狂,二来成本高得反人类。过去旧国标车能跑80公里、速度解锁后堪比单车飙主,而新规直接把车速限制在每小时25公里范围内,甚至超速自动断电。这种强行把“脚踏自行车灵魂”塞到电动车皮子里的设计,消费者心里能舒服才怪!再想想吧,成本也涨了不少,为了轻量化和安全性,厂家必须用高材料,还得陪上研发费用,卖得贵是必然的,什么性价比不性价比,根本不是商家后台设置能调出来的选项。
再往上追溯,这场延迟早已从零售端传导到生产端。一些厂家早在政策风声刚起时就意识到,这可不是平平无奇的一次换车款,而是整个行业的转型大洗牌。过去两千多家生产厂中,不少企业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踩着政策红线生产,而这一次政策定死了点,逼着他们转型升级、优化资质,这更是一场把钱花光了再看能不能活着的冒险。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放弃了参与,“我没钱改造生产线,我不玩了!”这种无奈不止是个案,连绿佳电动车、立马车业这样听起来响当当的大牌,也为了符合新规砸了几亿元,打了几千个员工的心理建设预防针。
眼下,迟迟不上市的新国标车也在急剧地削弱市场的信心。经销商等着厂家发货,厂家不知道怎么安排生产节奏,消费者又因为种种传闻犹豫观望……这一来二去,行业里的所有“一环”都受到了拖累,像生产商立马车业,订单直接减半,日生产量从往常的几千台降到了几百台,光减产放假就足以让所有人忧心忡忡。这循环,简直让人叹一句“步子先迈对,但鞋子没穿好”。
这场关于新国标车的拉锯战,也给政策落地提了个醒。其实社会该感谢这个标准,把安全问题摆上台面,但整个行业转型之际的阵痛不能忽视。商家宁可用短期手段自保也不愿冒市场风险,消费者担心新旧车型的对冲消费痛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厂家则深陷投入与市场反应的天秤上左右权衡,这肯定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解决的局面。
禁售期限越来越近,新国标的全面上马也势在必行,但最终能不能稳稳落地,还是要看大家的利益平衡点在哪儿。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全行业安全水平,可强制性的推进不能忽视市场的承接能力。经济、需求和政策,本身就是三巨头,如果能够为转型企业预留足够的缓冲期,为商家提供销售和购买双重适应的时间空间,也许我们才不会总在这些“卖不动”的故事中徘徊。新国标是好事,可天下的好事,都需要足够的理性铺垫来做最后的保证。否则种种忧虑未解,下一次又将迎来诸如此类的“过渡期焦虑”,这世界究竟还能承受多少这样的阵痛?再问一句如果连一刀切政策都要留个后门,这规矩还能用安全来换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