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儿挺有意思,很多人可能没太注意,那就是现在国内新能源车卖得最火的比亚迪,跑去赞助了一场大学生的汽车比赛。
这个比赛叫“巴哈大赛”,听着挺洋气,但场面可一点都不“高大上”,就是一群大学生自己动手造些小越野车,然后在泥地里跑,比谁的车结实、跑得快。
这就让不少人纳闷了,比亚迪现在可是个大企业,一年卖几百万辆车,怎么会对这种学生们的“小打小闹”这么上心?
难道是钱多了没地方花,搞个活动宣传一下?
其实,这事儿要是往深了看,就能发现比亚迪这步棋下得相当精明,可以说是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下一盘大棋。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巴哈大赛到底是个啥。
它跟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F1方程式赛车完全是两码事。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给汽车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终极考验”。
学校里的老师教的都是理论知识,什么力学原理、材料强度,听起来都头头是道,可真让你造一辆能跑的车,很多人就傻眼了。
巴哈大赛就是要把这些学生从教室里拉出来,扔到车间里去。
从画设计图开始,到自己去市场买钢材、买零件,亲手把车架子焊起来,把发动机、变速箱装上去,再到一遍遍地调试,最后开着这辆自己亲手打造的“宝贝疙瘩”去赛场上比拼。
这个过程,不仅考验技术,还考验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甚至连怎么找赞助、怎么控制成本都得学。
可以说,能从这个比赛里完整走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就已经是个准工程师了,而且还是特别能吃苦、能动手的那种。
这下,比亚迪的第一个目的就很清楚了:它是在提前“掐尖儿”,找未来最需要的人才。
比亚e迪的方程豹研究院院长李跃在采访里说得很实在,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些学生从设计、制造到调试的全流程实践能力。
你想想,现在汽车行业竞争多激烈,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光会背书本知识可不行。
一个新车型从研发到量产,会遇到成千上万个实际问题,比如某个零件强度不够,某个电路有干扰,这些问题在课本上可找不到标准答案。
而参加巴哈大赛的学生,早就习惯了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
他们的车在比赛时坏了,可没地方叫拖车,只能靠自己和队友,拿着工具现场修。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动手能力,正是比亚迪这样的技术型公司最看重的。
与其等他们毕业了,再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培训,不如现在就从赛场上把这些好苗子挑出来。
这就像是农夫看地,哪块地里的苗长得最壮实,以后收成肯定好,比亚迪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
当然,光为了招人还不够。
比亚迪的第二个算盘,是做一次非常高明的品牌宣传。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对硬邦邦的广告早就免疫了。
你在电视上吹得天花乱坠,他们可能根本不信。
但比亚迪这次的做法不一样,它不是简单地在赛场边上挂个牌子,而是把自家的核心技术,比如刀片电池、电机电控这些真正的“干货”搬到了比赛现场,让学生们能近距离地看、甚至上手摸。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不跟你吹他的菜多好吃,而是直接把他的独门秘方和顶级食材拿出来给你看。
当一个学汽车工程的学生,亲眼看到比亚迪的电池是怎么设计的,听工程师讲解它的安全技术时,那种冲击力和信任感,是任何广告都给不了的。
这等于是在这群未来汽车行业的精英脑子里,提前种下了一颗种子:比亚迪是个真正有技术的公司,是靠实力说话的。
等他们毕业后,无论是自己买车,还是向亲戚朋友推荐,甚至是进入这个行业工作,比亚迪这个技术扎实的印象都会深深地影响他们。
更深一层来看,比亚迪的这个举动,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自身的范畴,它是在为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生态做贡献。
我们国家现在是汽车大国,但还不是汽车强国,差距在哪儿?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践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体系,有时候更偏重理论,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而巴哈大赛这样的活动,恰好就是一块绝佳的“补丁”,它把学校的理论教育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给连接了起来。
比亚迪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带头支持这样的比赛,实际上是在引导一种风气,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学校重视实践教育。
这就像一个村里最富的人,出钱修了条路,不仅他自己出门方便,全村的人都跟着受益。
当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变得更加健康,大学里教的知识能和工厂里用的技术对得上号,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更快地为行业创造价值。
这样一来,受益的不仅仅是比亚迪,而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格局和担当,一个龙头企业,不仅要自己发展好,还要带动整个行业一起进步,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得更稳。
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投资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投资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比亚迪支持大学生比赛这样的新闻时,就不要简单地以为这只是个广告了,这背后藏着的是一家企业对于技术传承、人才储备和行业未来的深远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