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12翻车的新闻一出,我就跟朋友微信里吵了半天。对方说:这北汽212翻车,质量还能信?我说你误会了,212这个车不是你想的北汽集团的,北京汽车制造厂那个才是,完全两码事。不过我得先承认,我自己之前也没清楚两者关系,以为都是北汽集团,毕竟名字太像了。
说起这北汽集团和北京汽车制造厂,两家一点股权都没关系,是纯纯的同名雷。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越野,靠的是自己研发和供应链,不像北京车厂那个212是别人家新公司搞起来的——山东魏桥旗下的,专门做新能源和老头乐那一套。换句话说,市面上看到212标签的,可能一半是北京车厂的,一半是北汽的老BJ,半路插个新车,真的不是一个人家的活儿。
这事儿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去北京越野拿样车的时候,眼睁睁看技术工人手工焊接车身的情景。用钢管一根根焊,纯手工活,质量上确实扎实,那阵我心里就冒出个念头,这车还能经得住折腾。结果现在212翻车,A柱都变形了,我第一反应是司机操作不当,这才是事故的主因。车是工具,操作是艺术,朋友修车师傅感叹了一句,倒是点醒我别急着怪品牌。
翻车这种事,安全第一。厂商可以拼命改进车架和安全设备,但用户手上的操作棒才是决胜关键。你见过多少越野爱好者,非得试试攀爬那些角度大得吓人的坡,实际上很多地方北汽和北京车厂都在强调:越野没那么简单,安全得从严把控。你说说,谁真的能把爬坡和越野玩的像专业车手那样?他真翻车了,别人上网骂车,其实应该问问那操作对不对。
我刚翻了翻笔记,发现这212的品控其实在国产 SUV 里算不上顶尖。毕竟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这款车,背后没有北汽集团那样的大资源投入,也不靠那套成熟的供应链。你想象供应链就像一场大型厨师比赛,要找到最好的食材刚好到位,厨师才能端出美味可口的菜。现在这个212,一点就烧,缺少对关键零件的严格把关,难免出现质量波动。北汽集团做的北京越野BJ40系列,要再严格两倍不止,这差距得体会。
说回那个翻车事件,我甚至实验性算了下,百公里成本,北汽集团生产的BJ40大概控制在三千块上下,这里面包含了零部件采购和人工加工。可山东那个新公司做的212,这部分估计差不多低两百块,供应链打折扣,肯定影响拼装质量。别说用户没感受了,4S店销售的一哥雅哥还跟我说,很多次客户反馈说感觉这车抖得不够结实,这种体验差就直接影响用户信任,售价两三万的车,没法依靠厚脸皮苦撑品质。
不过说实话,我早期也贬低过北京325制造这车质量,觉得老旧设计没啥创新,可是现在想想,毕竟是中国越野车的老祖宗,某种历史意义上来说,品质和灵魂还真不是简单升级就能取代的。毕竟这些国产吉普车,能用是第一硬指标,越野玩命司机才知这点重要性。
说不定500公里保养下来,这212也会有个30%的保值率,估计不少人养着玩儿。而那些好动不靠谱的玩越野的,别光顾着拍视频炫技,也想想整车载重和爬坡角度该有个安全界限。那个翻车司机被朋友拉黑还能再惹啥事么?他倒抽一口气说:这操纵真是太难了,我又不是专业,难怪车翻了。
我挺好奇,魏桥集团凭什么敢接手这个老车系?纯属汽车圈的资本游戏,还是他们在老头乐做透了供应链和沟通,直接拿来倒出来造新能源车?(这段先按下不表)等下我还得去翻他们的财报看看,说不定这中间还藏着什么产业转型的门道,或者是投资人对纯电越野的真心赌注。
再啰嗦一句,同行的小张看完视频还质疑:这车到底配没配备智能辅助安全系统?听他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唇角抑制不住地抽了一下,这年头,越野车都智能了还翻车?人说,智能系统也只是辅助,别把它当透明的安全网。提个问题,大家觉得,国产硬派越野车品牌是不是应该在智能辅助和传统机械硬件之间找个更好平衡?毕竟,给司机加点保险带,不也是件好事儿吗?
最后抛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老照片,2019年北京车展上北汽集团展示的BJ40改款,那车大梁加粗了,A柱钢板厚度都增加了1.5毫米,宣传页上说是加强乘员保护,跟这翻车的212比,一个是行业标杆,一个是新军阵地,差别堪比武侠小说里的师徒对决。
咋看都觉得国产越野未来还是条坎坷路。你们觉得,这么多品牌争先恐后,是不是还差个让用户真正放心的越野安全标杆?还是说,这才是硬派越野最真实的市场状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