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汽车圈可是热闹非凡,除了“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工信部的一记重拳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7月9日,工信部开通了“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这意味着车企账期问题将迎来“严打”!
还记得之前,17家重点车企纷纷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这可是给供应商们带来了不少期待。然而,缩短账期,钱从哪里来?是车企自掏腰包,还是银行贷款,亦或是变相转嫁给供应商?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
账期缩短,风险暗藏!
表面上看,缩短账期对供应商是好事,但实际上,车企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变相“转嫁”成本:
账期起算点模糊:政策要求账期从“货物交付之日”起算,但车企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拖延验收,导致账期实际延长。
票据支付:虽然政策禁止强制使用商业汇票,但车企可能会通过汇票替代现金支付,让供应商承担贴现成本。
强制降价:车企可能会在续签合同时要求供应商降价,以补偿“缩短账期的资金成本”。
转移运营成本:车企可能会将物流仓储费用、质量保证金等转嫁给供应商,增加供应商隐性支出。
行业分化,强者恒强!
账期缩短带来的压力,不仅传导至供应商,还可能导致行业分化:
供应链层级挤压:一级供应商将账期压力转嫁至二级/三级供应商,中小供应商资金链更脆弱,加速行业洗牌。
车企分化:资金充裕的车企可以适应新规,而高负债的新势力车企则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如何让“承诺落地”?
要让“60天账期”承诺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监管、行业及企业自律:
政策执行透明化:工信部已开通投诉窗口,但供应商因担心失去订单,往往不敢主动投诉。
行业规范待完善:需明确“交付日”定义、限制验收长时限、禁止非现金支付等。
产业链议价权再分配:缩短账期,降低供应商资金成本,让供应商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提升供应链质量。
透明支付链条+刚性监管,才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否则,“60天承诺”可能沦为车企应对合规的表面文章,而供应商仍然“苦海无边”。
作为汽车博主,我呼吁:
车企应履行承诺,诚信经营,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
供应商应积极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让我们共同期待,汽车行业能够回归理性竞争,构建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产业链生态!
全部评论 (0)